第十一篇 文化 科技 体育
第一章 文化
第二节 文化设施

    一、区文化馆
    1947年,南岗区设民众教育馆,地址在大直街(现南岗粮油食品店),面积约40平方米,下设图书组、宣传组。
    1949年10月,南岗、马家两区合并,两区民众教育馆亦合并改称南岗区文化馆,设馆长1人,副馆长2人,编制为16人。馆址在南岗区义州街(现奋斗路南岗新华书店楼上),面积约80平方米。主要业务活动有组建街道文教委员会,开展成人扫盲工作,馆办青年文化补习班,举办知识讲座、组织街头宣传等。
    1952-1956年,为迎接国民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文化馆成立文工团,下设歌舞队、话剧队、评剧队。白天在馆内组织学文化,业余时间搞各种宣传演出。
    1960年,文化馆搬迁到马家沟,与长红电影院合署办公。馆内增设电影放映队和农村工作组。
    1961-1965年,馆舍搬迁到奋斗路(现和平电影院旁),文化馆工作对象为"三小一道",即小学校、小工厂、小企业和街道,辅导干部主要面向基层,学习"乌兰牧骑",搞一专多能。
    1966-1971年,区文化馆解体,干部接受"再教育"。1972-1976年,文化馆恢复工作后.馆址迁至市少年宫。主要组织基层大唱"样板戏"和学习"小靳庄"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馆迁到花园街84号,面积约100平方米。1983年6月,又迁至大直街149号,面积为300平方米,有馆长1人、副馆长2人、工作人员18人。下设阵地活动组、基层辅导组和美术摄影组,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
    1985年以来,健全和完善区、街道(乡镇)、居民委(村委会)三级文化网络,开展"以文养文"活动,全区成立各种形式的经济文化联合体26个。1990年区文化馆荣获"省级先进文化馆"的光荣称号。
    二、区图书馆
    1958年,图书组从区文化馆分出,成立南岗区图书馆,馆址在奋斗路329号。1960年,改称南岗区奋斗人民公社图书馆,定编3人。1962年6月,迁到大直街62号,面积仅40平方米,停止业务活动。1963年1月,又迁回原址,恢复业务活动。1965年,馆内藏书达4.2万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馆关闭,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3年,馆舍迁到大直街147号。1976年,馆内图书仅剩1.45万册。1978年3月,又迁至回奋斗路329号,同年7月,恢复开馆。1983年,定编5人,馆长1人,工作人员4人。1988年以来,平均每日接待内阅读者90人次,外借图书227册次。1990年,藏书增至4.52万册,下设1O个图书流动点,平均每日接待内阅读者134人次,外借图书276册次。同时,发起成立全省区县馆第一个"读书会"、第一个地区图书馆"联合会",1990年,区图书馆受到文化部通报表扬。
    三、长红电影院
    始建于1928年,称"明星电影院",总面积650平方米,为俄国侨民依也来列夫所经营。解放后,改名"友谊电影院”,产权仍属俄侨。1953年,卖给哈尔滨市服装厂,改做生产车间。
    1960年,南岗区组建豫剧团,区政府将文化馆舍(现南岗书店2楼)与市服装厂生产车间交换,重新修复并改称长红电影院。1962年,与文化馆分开,独立经营,定编16人,仅有一对35毫米提包式放映机。1984年,配备宽银幕镜头和遮幅片镜头,同时,安装塑料面座席490个。
    1962-1990年,共放映中外各类影片3千余部5万余场,观众2千余万人次,经济收入达375万元。
    四、文化站
    1982年以来,全区先后组建城乡文化站22个,市区有荣市文化站、邮政文化站、燎原文化站、大成文化站、芦家文化站、文化文化站、花园文化站、奋斗文化站、革新文化站、松花江文化站、曲线文化站、通达文化站、七政文化站、清滨文化站、和兴文化站、哈西文化站、保健文化站、先锋文化站,农村有王岗镇文化站、红旗满族乡文化站、新春乡文化站、跃进乡文化站。
    文化站是民办公助的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每年由国家拨给经费(市区文化站,每年500元,农村文化站450元),不足部分由街道、乡镇及文化站"以文养文"经营活动中解决。1990年,文化站有专兼职文化干部48人,藏书5.5万册,各种娱乐器材1 5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