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卫生 第二章 医疗 第三节 医疗技术 中医 民国时期,济生堂、福寿堂坐堂中医邢田枢、史子华、胡占元、鲁子清、王之林、刘子乾、关钟宜、周桂臣医术高明,在当时颇有名气。 建国初期,知名中医王星三、彭洪军、李广恩、徐绍怡、鲍乃如、陈云阁、李墨元等,都各自发挥技术专长,为中医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1963年以后,中医在整骨、治疗慢性气管炎、血栓塞性脉管炎和皮肤病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1973年,区慢性气管炎研究所研究的"双龙定喘丸"获国家商标注册证,正式投产临床应用,有较好的平喘效果。1979年,大成卫生院中医外科主治医师陈德亭研制脉管炎“I-IV号",临床有效率达97.9%。1981年以来,区红十字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星三先后在省、市中医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牛皮癣辩证治疗初探》、《对老年人患"肺胀''病初探》和《对消渴病(糖尿病)临床探讨》等论文,引起国内中医研究部门的重视。1984至1990年,区骨伤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夏静华先后撰写《手法整复肱骨、髁骨折点滴体会》、《外伤性滑囊炎的中医简易疗法》等论文,得到省内外中医界的好评。 西医 解放初期,区属卫生院所除能治疗一般内科常见病外,还能作肌注、皮注、导尿、灌肠、外伤缝合等手术。 1959年,开始做阑尾炎切除术。1963年以后,相继开展一般腹部外科及泌尿外科手术。1965年,能做胃切除、空肠双腔代胃、脾切除、甲状腺一次性切除、乳腺癌根治等手术。1980年,开展纵膈手术、胆道、胰腺手术。1984年以来,内科在病种收治方面由原来比较简单的病种转向收治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运动等比较重、难、危病种以及急性中毒性疾病等。1985年,抢救亚硝酸盐中毒患者成功。1987年,抢救心肌梗塞、心律失常、脑血管、糖尿病昏迷、肺脑、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成功。1988至1990年,能做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型、腰锥间盘脱出减压、多种复杂外伤、肝切除、食道、胸腔等大型手术。 中西医结合 1974年,区红十字医院成立中西医结合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症时,采取西药静点或肌注,口服舒肝理气、散郁消水等中药,其病情转机快、疗程短、效果显著。1977年,区中医院建立中西医结合骨科病房,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治愈率高达95%。1983年,区中医院开设中西医结合病房,对肺感染症采取静点或肌注抗菌素,根据中医的辩证施治,对风寒型用苏子降气汤、射十麻黄汤、石甘汤等配合治疗,疗效显著。对脑血栓后遗症采取维脑路通静点,用中药补阴还伍汤、黄芪五物汤、血府逐淤汤,小续命汤等辩证施治,其疗效令人满意。对冠心病采取丹参注射液加葡萄糖静点,口服盐酸肌醇脂、脉通、导心丸等疗效明显。1984到199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等病症均取得良好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