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工业
第二章 工业体制
第三节 乡镇工业

    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农村相继出现小烘炉、小磨坊、小油坊、小粉坊。
    1958年,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新春、跃进两个近郊乡土地被征用,为安排剩余劳动力,先后办起了手工造纸厂、铁木加工厂、农业机械厂。1959年,全区社队企业有27家。
    1960年,在全国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期间,社队企业出现了勃勃生机。1961年,全区社队企业达到48家。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郊区贯彻"以菜为纲"的方针。1964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批判弃农务工的思想,社队企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茬接一茬地割"资本主义尾巴",乡镇企业遭到严重摧残和破坏。1973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家长单位帮助办些厂点,如新春乡的电力设备厂、水暖器材厂、洗染厂、跃进乡的进化印刷装订厂、翻身服装厂、王岗镇的华滨木材厂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引下,实行乡(镇)办、村办、城乡联办、联户办、个体办五轮驱动,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81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27家,职工6 200人,产值3 772万元,利润339万元。1984年,全区乡镇企业达到365家,职工13 859人,实现产值5 261万元,利润332万元。1990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 709家,其中,乡镇办的直属工业企业238家。有建材、建筑、电机、机械、铆焊、印刷、食品、饮食、木材加工等25个行业,职工22 008人,固定资产8 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