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邮政网路 第二章 邮 路 第五节 市内邮路 一、转趟邮路 1916年哈尔滨一等邮局建立初期,进出口邮件数量不多,只设局站间步班转趟邮路。19 23年邮件业务量增长,增设了市内局、亭、站(火车站、码头)间的汽车转趟邮路。 日本侵略者侵占哈尔滨邮政后,仍设汽车转趟邮路。 哈尔滨解放后,迅速恢复邮政通信,设马车、手推车、自行车转趟邮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沿用马车、手推车、自行车转趟邮路的同时,取筒员承担 了部分局所挂号邮件的带运工作。 1951年始,哈尔滨市邮政局购置汽车,投放在转趟邮路上,并随着邮政局所的建立,邮 件业务量的增多,转趟邮路不断发展。至1955年,汽车转趟邮路发展6条,市局—动力—香 坊—市局;市局—和兴—顾乡—市局;市局—道里—道外—市局;市局—太平—市局;市局 —飞机场—市局;市局—报社—火车站。 随着邮政建设的发展,局所不断增加,汽车转趟邮路也相应增加,至1963年汽车转趟邮 路有11条。其中市内汽车转趟邮路10条、郊区汽车转趟邮路1条。市内汽车转趟邮路有市局 —道里—和兴—市局,日转趟5次;市局—动力—香坊—市局,日转趟5次;市局—道外—市 局,日转趟5次;市局—文庙街—三棵树—市局,日转趟5次;市局—省报社—火车站,日转 趟2次;市局—报社,日转趟1次;市局—飞机场,日转趟1次;市局—三棵树—市局,日转 趟4次;市局—火车站,日转趟11次;市局—平房—市局,日转趟1次。郊区汽车转趟邮路有 顾乡—新发,日转趟1次。郊区还有自行车转趟邮路5条,道里—前进,日转趟1次;万宝— 对青山,日转趟1次;新香坊—火车站,日转趟1次;成高子—火车站,日转趟1次;太平— 东风,日转趟1次。手推车转趟邮路1条,王岗—火车站,日转趟1次。 “文化大革命”期间,邮政局所发展缓慢,邮件、报刊业务量下降,市内转趟邮路没有 大的发展。1975年增加3条郊区汽车转趟邮路,市局—万宝;市局—望哈;市局—成高子, 均日转趟1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尔滨邮政事业迅速发展,转趟邮路逐步增多,至1981年,市 内汽车邮路增至20条,其中市局—城乡各支局所转趟邮路15条,市局—报社转趟邮路2条, 市局—飞机场转趟邮路1条,市局—火车站转趟邮路2条。1985年增市内转趟邮路1条。1988 年增市内转趟邮路1条。1989年增市内转趟邮路5条。1990年共有市内转趟邮路27条,单路总 长349公里。 二、干线取筒邮路 清末和民国时期,哈尔滨邮政在市区设置信筒信箱,指定信差逐日开箱取信。 哈尔滨沦陷后,日本侵略者设置的普通信筒信箱由信差逐日开箱取信,银白色速达信筒, 由专人开取,日开取3次。 哈尔滨解放后,在道里设1条干线取筒邮路,由取筒员骑自行车开取,日开取3次,并按 东、西、南、北线分拣,捆扎送至市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市邮政局设香坊、动力、顾乡、太平、道里、道外6 条干线取筒邮路,市局设取筒组,取筒员骑自行车按规定的路线、时间出班,日开取4次, 并兼取支局、所挂套2次。 1958年由于信筒信箱数量增多,干线取筒邮路增至18条,日开取4次。 1962年经过调整,干线取筒邮路减至6条,日开取3次,同时撤销取筒组,各筒箱邮路划 归各投递局。 1972年市局恢复取筒组,取筒员骑摩托车开箱取信,全市干线取筒邮路有7条,即道里 线、和兴线、太平线、动力线、顾乡线、香坊线、道外线。春、夏、秋季日开取4次,冬季 日开取3次。翌年撤销市局取筒组,各干线筒箱邮路又划归各投递局开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信筒信箱发展较快,至1990年,市内干线筒箱邮路增至13条, 日开取2次,仍由各区(支)局开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