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市内电话 清光绪三十四年六月(1908年7月),滨江商务分会创办傅家甸电话局,至1915年,市 内电话用户已有363户。 民国时期,哈尔滨市内电话有所发展。至1930年有电话局2处,总容量为5000门,实装3 000多户。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其统治和掠夺的需要,发展通信设施,至1945年市话容量 为8000门,实装7875台。日本投降时,电信设施大部遭到破坏。 1946年哈尔滨解放时,开通市内电话558台。解放战争期间,为扩大生产、支援前线, 迅速恢复和发展电信事业,至1949年市内电话达到5974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0年,市内电话虽有较大发展,但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需求还很不相适应。1980年市内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42倍,而市内电话装机只增长6.7 7倍。为改善通信能力落后的状况,哈尔滨市贯彻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方针, 加快市内电话设施建设步伐。1981年市政府决定将用于城市维护中的电话附加费返给市电信 局用于市内电话建设,1981—1985年累计拨款440万元。1985年市内电话装机总数由“六五” 计划初期的50428台,发展到71234台。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市内电话建设迅猛发展。1986年,经 市计委向国家计委申请立项,争取到日本国海外协力基金贷款26亿日元(当时汇价),从日 本引进程控交换设备,增加了装机容量,提高了通信能力。到1990年,新增程控交换设备已 达11.5万门,总容量为11.9万门,设有10个电信分局,市内电话实装67771台,电话普及 率由1985年的2.3%提高到5.05%。市内电话年业务收入36260782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