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电业管理 第四章 电力调度管理 第三节 电网运行方式 电网运行方式是实现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哈尔滨电力网运行方式分正常运行 方式、临时运行方式和特殊运行方式。 运行方式的改变是依据电网内发、供电主要设备停电检修,电网潮流出现重大改变,电 力系统发生事故,中枢点电压偏差超出规定范围和低周波、低电压减载装置大量减负荷等, 根据系统需要,相应地改变电网运行方式。 哈尔滨早期电网装机容量小,电压等级低,运行方式简单。1943年,154千伏松滨线和 哈尔滨一次变电所建成投产。哈尔滨电网并入东北电网后,以哈一次变电所为电源和负荷中 心,以66千伏及22千伏线路向外辐射供电。此时电网运行方式虽有发展,但联网薄弱,无电 力调度,运行管理差,电网损失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9年,由于地区负荷增加,哈发电厂重新并网发电,以多受水 电、哈发电厂做调峰或低谷时带最小负荷的运行方式以达到系 统经济运行。电网运行管理,设置了调度机构,电力设备检修有计划地统一进行,电网 操作和事故处理由调度统一指挥,使电网管理初步走向正规。 1959—1966年,哈热电厂相继4台2.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由于附属设备不配套,机 组运行不稳定临检停机频繁,使系统运行方式多变。这期间哈热电厂系统运行方式:发电机 组除直供配电线路外,以66千伏供热三、热太系统的环网运行方式,并通过66千伏哈热甲乙 线和哈一次变主网联结。 1965年,阿城一次变电所投运后,除原有运行方式外,新增66千伏向尚志、延寿和五常 县辐射运行方式。这期间以哈一次变电所66千伏为主系统运行方式:正常时以66千伏东西母 线,分别带水电或火电负荷,以530号线联开关做为系统振荡解列点。一旦系统振荡时,及 时解开530号开关,分成水、火2个系统供电,防止甩负荷扩大事故。由于电网结构薄弱,采 取低周波、低电压减载装置,以保持系统运行安全。当时哈发电厂、哈热电厂机组满发,以 水电调峰。 1968年,松滨线和阿城、哈尔滨2个一次变电所,升压220千伏运行后,采用大电流直接 接地系统,66千伏系统采用消弧线圈补偿。 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哈尔滨电网由于电源能力不足,一直处于严重缺电的局面, 使系统处于低周波、低电压运行,拉闸限电频繁。 哈热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于1975年和1976年先后并网发电,使缺电局面暂时得到缓 解后的运行方式:哈热电厂1—4号机除供直配线外,以66千伏和哈一次变环网,并供热三、 热太66千伏系统环网运行。另以220千伏热滨线和哈一次变联网,使5、6号机组直接向220千 伏主网供电。 五常和康金一次变电所投运后,电网向220千伏新的运行方式过渡。 1981年,哈西一次变电所投运后,电网运行方式变化较大。哈西一次变电所成为地区电 源和负荷中心,相继有220千伏新哈线、火哈线和榆哈线等投入运行,使哈电网和省内西部 网双回线联网。南部和丰满电厂也实现了双回线联网。电网结构加强,形成以哈西一次变有 5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向南部、西部以及和哈热电厂联网的运行方式。66千伏系统使哈西、 哈一次变和哈热电厂间环网运行。 1982年,尚志一次变电所建成,由东部电网受电后,到1986年底,在尚未和哈尔滨电网 联网的情况下,形成单独的运行方式。 1986年,哈发电厂由原单一发电型机组改扩建成热电厂(哈尔滨第二热电厂)和化工电 站(用户自备电站)投入哈尔滨电网运行。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用电需要,1986年7月和198 8年10月,220千伏哈东一次变电所和220千伏江北一次变电所先后投运。特别是1990年8月23 日牡尚线、尚东线的建成投运,形成了东部电网并入哈尔滨电网,加强了东部电网和哈尔滨 电网之间的连络,使电网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80年代以来,哈尔滨电网电源能力不断增加,但由于受机组检修和东北电网统一分 配供电指标等限制,地区电源仍处于缺电局面(缺口30%左右),拉闸限电仍为频繁,年限 电次数1万多条次。哈尔滨电网随着电厂单机容量的增大,网内低周减载方案不断调整,控 制线路负荷,由70年代控制地区电力30%增到50%左右。1985年,哈尔滨电网已形成以220 千伏为骨架的联网运行方式。电源线路联结较强,各种保护装置建全完善,使电网运行灵活、 安全经济的运行方式。1988—1990年,哈三电厂投产后,哈尔滨电网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