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电业管理 第四章 电力调度管理 第四节 经济运行与电压质量 一、经济运行 哈电业局调度科属地区电力调度。在经济运行上,负责送变电损失管理,完成局下达的 送变电损失指标。主要措施:设专人管理,积累资料,加强计量统计管理,开展线损分析; 定期进行理论计算,与实际对照,从中发现问题,进行查漏补漏工作;制定降损措施,结合 系统运行方式,达到经济运行的目的;系统停电检修安排,考虑改变运行方式对线损的影响; 发挥无功补偿设备的合理使用,严格掌握电容器的投入率,对专线用户的无功设备,发给力 率极限指标,严格控制在低峰时投电容器的不合理现象;加强电力平衡,条件允许时,使电 力设备在经济负荷下运行,地区缺电限电时,结合线损统一安排。 1988—1990年,哈尔滨电网的调度管理和7个一次变电所、14个二次变电所,投入了微 机实时监测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电网主结线及运行情况;实时用电负荷与计 划用电负荷;重要厂、站的电气运行情况;异常、事故报警及打印;事件顺利记录(SOE); 电力调度运行日报的定时打印;召唤打印。 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反映数据准确,各项功能正常,对电网的安全经济调度、用电负 荷管理和事故处理分析等,都起到了作用。 由于该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增加,性能不断完善,使调度自动化朝着更先进 更实用的方向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为领导和生产管理部门提供了电网实时信息,提高了电 网运行和企业管理水平。 1983—1990年 哈尔滨供电区送变电损失率完成情况统计表 表3—15 单位:% 年 度 计划指标 实 际完成 年 度 计 划指标 实际完成 1983 3. 00 1.79 198 7 1.58 1. 34 1984 2. 50 1.56 198 8 1.50 1. 24 1985 2. 00 1.47 198 9 1.38 1. 37 1986 1. 30 1.19 199 0 1.38 1. 12 二、电压质量 哈尔滨电网处于东北电网北部末端,松滨线主电源属于长距离输电,为了增加电源能力, 多受有功电力,其无功电源靠地区补偿。哈尔滨电网系统电压,是以哈一次变电所66千伏母 线电压作为中枢点电压监测点。以66千伏电压±5%的变动范围,作为上下限的调压曲线。 配电线路电压则以变电所出口电压为基准进行监测。其调压手段,中枢点电压,以哈一次变 22千伏电容器进行调压,在条件允许时,实行电压逆调整,即高峰时向上限、低峰时向下限 调压。为保证电能质量,扩大电压监视点及考核点,由66千伏中枢点开展到各二次变电所的 10千伏母线。调整变电所主变分接头和配电变压器分接头。增加发电机组和无功补偿设备, 提高补偿能力,下发电压管理制度和调压曲线,制定调压措施,实行专人管理。 哈尔滨电网系统电压质量总的趋势是:50年代,由于地区缺电较少,系统电压尚能维持 标准电压运行。1958—1975年期间,由于电源能力增长远不能满足用电增长的需要,地区缺 电严重,加之无功补偿设备严重不足,松滨线负载达到稳定极限运行,电压偏低。中枢点电 压,最低时维持在56—60千伏左右,60年代初,发生2次系统电压崩溃和稳定破坏事故。配 电出口电压,又受设备“卡脖子”限制,常在额定电压-10%条件下运行。由于地区缺电达 30%,拉闸限电频繁,缺电成为当时供电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盖了电压低的矛盾。 1976年,哈热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以后,缓解了缺电局面,加之室内、外配 电网升压和无功补偿设备的不断增加,电压质量普遍有了提高。1981年哈西一次变电所投运 后,哈电网和南部丰满电厂及西部电网均实 现双回线联网,并相继有14万千乏调相机投入系统运行,根本扭转了系统电压低的局面,使 系统电压和配电出口电压质量,基本能保持在规定的电压变动范围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