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综合发展计划 第三章 "二五"计划 第三节 后两年经济调整 1961年1月,根据“大跃进”运动出现的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哈尔滨市提出“二五”计划期间后两年(1961—1962年) 必须全面贯彻农轻重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调整为中心安排国民经济, 并提出了七项任务。一是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城乡关系,压缩城镇人口,粗简 职工支援农业;二是积极发展日用轻化工业和手工业,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和小商品,增加 市场商品供应;三是有计划地调整重工业,缩短重工业战线,扩大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的比 重;四是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后两年要结合生产需要安排一些“填平补齐”和收尾配套工程, 对半截工程要妥善处理;五是争取在国家帮助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逐步补长城市建设短 腿,更好地为生产、为劳动人民生活服务;六是按照“一生活、二市场、三建设”的原则, 作好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加强农副产品的收购,活跃城乡物资交流,缩小购买力同商品 供应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稳定市场物价;七是计划必须实事求是,全面安排,留有余地,保 证重点,加强综合平衡,在执行中争取主动。 经过两年调整有些生产指标退了下来,各方面比例关系开始协调。工业虽然生产下降, 但适合需要的产品增多。农业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蔬菜严重减产,由于落实农村 各项政策,形势开始好转。市场供应开始松动,物价趋向稳定。 农业在两年调整中,经过调整城乡关系,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支援农业,使农业 生产力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到1962年郊区农村劳动力达到6.76万人,超过了1957年水平; 农业拖拉机、机引农具、排灌动力机械等都有显著增加;新建了万家灌区,“三八”水库和 电井等水利工程,郊区的有效灌溉面积比1957年增加50%。由于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比较严 重,使农作物减产。农业总产值两年下降30%,粮豆总产量两年下降24%,蔬菜总产量两年 下降44%,影响到蔬菜和副食品供应。城乡人民生活,仍然困难。 工业压缩了重工业,加强了轻化工业、手工业和支农工业,内部结构开始有所改善。 1962年市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3.5亿元,比1960年下降了70%,在调整中压缩了重工业,重工 业产值比重由1960年72.9%下降到60.9%。1961年停建了8个煤耗大、质量差、成本高的 炼铁厂,小立窑水泥厂只保留3个。机械工业停止或压缩了质量差、成本高的简易机床等产 品的生产,增加了维修配件的生产。1962年主要的支农产品增加到46种,产量和质量都有明 显提高。许多轻工产品增加,市场小商品短缺的矛盾有所缓和。 商业市场逐渐好转,商品供应开始松动,除穿的商品仍然紧缺外,吃的和用的商品有所 缓和。许多日用小五金和小商品基本满足供应。1962年市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4亿元, 比1957年增长33.4%。群众实际吃到的肉、鱼、禽、蛋、水果、蔬菜等仍低于1957年,但 比前两年有所增加。商品逐步放开,凭票供应的商品,由1962年初的108种,减少到58种。 市场零售物价指数1962年为105.7%,只是烟、酒、茶的指数仍然偏高,粮食、燃料、衣着、 日用杂品、文教用品、药品的价格保持平稳。 基本建设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保证了重点。安排了农业和轻化工业项目及填平补齐的配 套项目,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增加了对农业投资的比重,1962年由1960年占0.6%上升到 9.9%,轻工业投资比重由1959年的4%、1960年的6.2%上升到8.3%。1962年全市固定 资产交付使用率为121.9%(1959年占60.6%,1960年占77.1%)许多半截工程得到了收 尾利用。 在调整中压缩了城镇人口,精简了职工。1961—1962年,共减少城镇人口49.2人,其 中市区减少35.6万人,精简职工31.2万人,其中市区25.1万人。 文教、卫生、体育事业在调整中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并有一定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