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社科联 第一章 机构沿革与组织建设 第一节 机构沿革 一、机 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 伟大的转折,哈尔滨市开始恢复和组建了一批学会、协会、研究会。为了指导、协调各学术 团体的工作,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 咨询服务工作,向党和政府反映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要求,1978年8月,市委宣 传部呈报中共哈尔滨市委、黑龙江省委,请示成立市社科联。10月黑龙江省编委批复同意成 立市社科联。中共哈尔滨市委责成市委宣传部负责筹建。 1980年3月,哈尔滨市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批准成立市社科联,与市社科所合署办公, 两个部门、一套机构,事业编制30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桂芝兼社科所所长,兼作市社科 联的筹建工作。1983年12月专设一个办公室,配备5名专职人员负责社科联的筹建工作。1984 年市编委批准市社科联办公室改为行政编制,定编7人。 1985年,为加强市社科联工作,市编委同意市社科联单独建制,与市社科所分设,为市 属局级单位,设专职副主席两人,机构有办公室和学会工作部,行政编制增加至12人。 1990年市社科联在职干部共12人,其中专职副主席(副局级)两人,专职秘书长(副局 级)1人,处级干部两人,科级以下干部7人。 二、会员代表大会 1983年12月22日,市社科联在市科学宫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183人。中 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姚学融主持会议,市委书记王钊、省社科联副主席韩化夫到会讲话,王 桂芝向会议作《筹备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市科协副主席孙广斌代表市总工会、 团市委、市妇联、市文联、市侨联、市台联向大会致贺词。 会议通过了市社科联章程,选举了市社科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有于为、王竞(女)、 王晶(女)、王东华、王式斌、王绍灿、王桂芝(女)、王福钧、毛为、田杰、田登高、江 涛、朱繁、朱秀芳(女)、刘铁、刘永勤、刘振文、刘晓峰、关成和、吕海光、吴庆德、李 乃、李瑞、李成栋、李道发、杨干、杨国权、金子中、林楠、张鲤、张陆金、周润源、姚学 融、姚显廷、赵宝恕、范鹏绪、郭宪章、高庆礼、曹玉璞、曹玉俊、薛连举、邓珂共42人。 市社科联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姚学融为主席,李乃、于为、王桂芝(女)、范 鹏绪、张鲤、刘铁、林楠、刘晓峰、曹玉璞、薛连举为副主席。 1986年3月12日,市社科联在市科学宫召开了一届二次全体委员会议,补选李一征、钟 学志为市社科联委员、副主席。 1988年9月27日,市社科联在市科学宫召开第二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230人。市 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纪委领导单荣范、朱尧生、陈凤 ![]() 月芳(女)、程道喜、于为、齐智荣等出席大会,省社科联和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市科协、市文联的领导到会祝贺,沈阳、抚顺、鞍山、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佳木斯等 市社科联发来贺信。 大会由市社科联副主席李一征主持,省社科联和市科协领导分别代表上级部门及哈尔滨 市各群众团体致贺词。市委副书记单荣范作了题为《勇于探索创新,繁荣社会科学,为振兴 哈尔滨做出新贡献》的重要讲话。市社科联副主席王桂芝受第一届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 《创新务实,繁荣社会科学,为振兴哈尔滨贡献力量》的工作报告。大会审议和通过了工作报 告和社科联章程,选举产生了市社科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有:尹世超、 方存忠、王国志、王洁纯、王桂芝(女)、王惠民、叶乃滋、白衍吉、冯健申、吕济平、关 立新、孙宏达、孙镁耀、刘宝、刘平德、余锡欧、何树荣、杜述铭、李春来、李述笑、李 ![]() 翔、李梦侯、李激扬、陈凤 ![]() 赵书言、赵冠如、钟学志、郑化顺、秦铿、贾云江、弭尚文、高明才、徐振清、邬泰东、黄 曼玲(女)、黄继德、蒋琪、焦守裕共45人。 市社科联第二届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陈凤 ![]() 忠、孙镁耀、刘平德、李 ![]() 姚学融为名誉主席。 1990年8月11日,市社科联在市社科大楼会议室召开二届四次全体委员会议,补选张宝 驹为市社科联委员、副主席,补选陈昆山为市社科联委员、秘书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