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管 理 第五章 维 修 第一节 道桥、排水 道路桥梁维修养护 1919年,滨江县(道外区)马路工程局连续数年组织施工对道路进 行翻建补修。1926年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拨款翻修马路27处,铺修便道16处及部分桥梁 维修,共用262974元。其中维修市辖各街乱石马路1487.27元;维修石子马路800元。维修 马路主要是填土填石,平整凹凸,填补沟缝,修整后,路面平整,并成弧型,雨水流畅;更 换桥栏杆、桥面,清除土桥上的杂草,保持桥面平稳。 1937年,伪市公署拨款维修道路,桥梁总面积364033平方米。1938年拨款8.1万元,维 修道路、桥梁总面积285610平方米。土、沙、石路维修基本与民国时期相同,柏油路开始用 土法人工化沥青涂刷。 1946年,哈尔滨市道路、桥梁由市人民政府接管,成立哈尔滨市道路碎修队,维修工人 50多人。当时,施工方法简单,维修进度慢,大部分砂石道路由街路所在工厂、商店维护。 1953年,拨道路维修资金53.94亿元(东北流通券),桥梁维修资金4亿元。其中计划维修 市内柏油路工程量15.4万平方米,投资33.74亿元,实际完成工程量158219平方米,维修 市内碎石道路207100平方米,投资20.2亿元;计划维修桥梁投资4亿元,工程量10座,实际 完成11座。1960年计划维修道路79万平方米,实际完成43.4万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1949 --1960年道路维修投资9021万元,工程总量3117777平方米;桥梁维修投资196万元。这一时 期主要对柏油路维修,填坑补平和大面积覆盖铺面;使用灌入式施工方法,喷一层沥青,撒 一层碎石,有的小块面积使用"沙板"方法,然后用压道机压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道桥维修工作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1-1985年全市道路桥梁维修养护工程量平均每年30.6万平 方米,产值200多万元。维修的主要道路有中山路、和兴路、景阳街、西大直街、斯大林街、 新阳路等。1986-1990年,平均每年完成维修工程量41万平方米,产值300多万元,维修道路 124条。主要有民生路、东大直街、八区广场、康安路、南通街、沿江街、友谊路、和兴路、 尚志大街、东直路、西大直街、先锋路、霁虹街、经纬街、中央大街等。 排水设施维修养护 1926年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拨银元800元,修理市辖各街排水 沟。 1939年1月20日,伪滨江省发布《道路爱护准则》,规定"对排水沟要及时清挖,保证顺 水畅通"。维修养护的主要任务是清井、疏通管道,管网巡视,当年支付下水道维修费42145 元。 1948年,市自来水厂兼管排水设施,设置排水车间,负责泵站机电设备检修和管网日常 巡检,清掏维护。此时因忙于供水恢复生产,排水维护处于维持状态。1961年,组建排水维 修工程处,下设四个工区,负责各区排水设施维修。排水维修经费主要依靠排水收费,每年 100万元左右。1964年7月,建工部许也平副部长和城建总局领导来哈尔滨市视察时,提出 "以维修养护为主,重点解决急需"的方针,维修养护工作得到重视。市政府从收取的城市维 修费中拨出近百万元进行排水设施维修。维修养护机具也得到改善,启用手摇卷扬机,淘汰 了"辘辘"。同年,购进上海产"橡皮牛",普遍应用于中小径管的清掏,此后,一直沿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排水设施维修养护工作受到干扰,资料遗失,设备损坏。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了排水设施维修工作,实现了"两化三改变"。至1990年,全市有排水 管网维修和运输设备130多台套,建成了2座微机控制自动化泵站。排水维修养护采取"管修 结合,分片包干,任务到组,责任到人"为基础的"三定一包一保"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