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市政设施 第一篇 市政设施 哈尔滨市区道路、桥梁、排水等设施建设始于宋·金时期。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 今道外区和上号(西香坊)等地形成一些土路街基。光绪十六年(1890年),傅家店、岗家 店村落形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修筑,中东铁路局在秦家岗(南岗)建 成马家沟东大桥(中山桥),在码头区建成中国大街、警察街(友谊路),在上号建成工兵 路(公滨路)等桥梁、道路。在傅家店、四家子由居民和商号集资募捐,建成南、北头道街 等道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东铁路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滨洲线哈尔滨松花江大桥) 建成。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盛堂浴池(道里西十道街江洪旅社)门前"阳沟"内铺设水 泥排水管,是哈尔滨市最早的排水管道。到宣统三年(1911年)全市已建成西大直街、车站 大街(红军街)、工兵路、警察街、中国大街、新城大街、水道街、许公路(景阳街)等 257条道路,主要分布在道里和南岗地区。 1912年开始,先后建成英国街(南极街)、大工厂街(通达街)、南马路、吉林街。19 26年建霁虹桥和西大桥,1929年建成许公桥(景阳桥)。到1931年在外侨集居的码头区、秦 家岗建成排水管线31.3公里,建成桥梁19座,全市道路街巷胡同705条。 1932年,日本军队侵入哈尔滨,1934年建成顾乡大街、康德路(康安路)、东直路、新 国街(建国街)、复兴路(和兴路)等道路。1937年建成中山桥。1940-1945年8月建成承德 桥和鼎新桥。1945年底,道里、道外、南岗中心地区有排水干线173公里,排水泵站6座,形 成近11立方米/秒的排水能力。全市道路街巷1192条。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后,除对市政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外,建成抚利街、职工街、 沟沿街、开源街、南坎街、先锋路、民吉街、建德街、和平路、民生路、哈平路、南厂街等 道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市有排水干线204公里,桥梁27座,其中永久性 桥梁6座。有道路1278条,总长516公里,总面积608万平方米。其中人行道158.4万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市政设施建设步伐加快。1950-1990年,先后建成安乐街(大 庆路)、南直路、南通街、幸福路、旭升街、电碳路、化工路、哈西大街等道路,改造翻建 和平路、学府路、大直街、新阳路、公滨路、中山路、和兴路、东直路、太平大街、新疆大 街、通江街、抚顺街、高谊街、宣化街,新建了外环北路、道外二十道街跨线桥、三棵树跨 线桥、和平路立交桥、红旗立交桥、学府立交桥、公滨路立交桥、尚志大街人行过街天桥、 霁虹人行过街地道,改建西大桥、通达桥。新建排水泵站13座,扩建排水泵站7座,新建排 水干线299公里。 1990年末,全市道路2079条(包括单位、厂区道路167条),长1029.9公里,面积1123 万平方米,分别比1946年增加50倍和54倍;桥涵114座,其中跨河桥45座、立交桥37座、跨 线桥12座、人行过街天桥3座、人行过街地道9座、涵洞8座;各类广场23个;排水管渠 753.737公里,排水泵站20座,机泵安装98台套,机排能力111.11立方米/秒,排水管网 密度4.83公里/平方公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