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环境卫生 第二章 垃圾、粪便处理 第一节 垃圾清运 清运队伍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哈尔滨特别市自治公议会决定,组织专门队伍, 清运城区污物。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哈尔滨特别市车厂,专门清运污物。 1917年,滨江县商人王云程与穆升云合办私营涤滨卫生公司。1921年,赵予范、王善义 等豪绅在傅家甸(道外)开办"天成"、"洁滨"两家除秽公司,有汽车2台,马车66台,人员 100人。到1933年,除"天成"、"洁滨"外,另有华滨等大小私人除秽公司50多家。 1933年9月,伪市公署将私人业者组织起来,成立"卫生清除组合",负责道里、新阳、 南岗、马家沟、八区等地污物清运。道外地区由洁滨公司负责。1935年,卫生组合、洁滨公 司改组,分别划归新组成的第一、第二清理作业所。承担垃圾污物的清运。1941年,清理作 业所经济不振,包给私人"东亚商事"(后改为东亚商事株式会社)等经营。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市后,株式会社均改名为清扫股份有限公司,继续由 私人经营。1946年9月,哈尔滨市政府改组私营清扫公司,成立市清扫总队,环境卫生工作 划入社会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0年,垃圾污物清运由市区环卫部门承担。 清运方式 清末,垃圾清运由各家自备容器或散堆门前,运秽夫逐门收运。民国时期, 滨江市公所开始在路旁设立秽物箱,附近商民将扫除的秽物倾倒箱内统一拉运。秽物箱数量 少,多数垃圾仍散堆在地,由运秽夫用铁锹装车运出。1938年,全市设垃圾箱1342个,1948 年2341个,10年中增加57%。 1949年12月,全市先后取消垃圾箱,逐步实行垃圾车走街串巷摇铃收运。拉运效率低, 许多垃圾堆积如山。1955年5月,道里、南岗、东傅家、西傅家4区改由居民自备垃圾容器, 由清洁员夜间逐门收集。1956年,全市街道分别设立垃圾集中站,由环卫部门统一购置木箱、 柳条筐,居民垃圾统一倒往集中站,方便了居民,提高了效率,改善了环境卫生面貌。1963 年,垃圾集中站容器,全部改用柳条筐。柳条筐长年置于露天,风吹雨淋,丢失严重。道里 区星火分社(街道办事处)自筹资金,修建棚厦,垃圾运走后,将柳条筐收放棚内,效果较 好。同年7月,市环卫部门在此召开现场会,推广了这一经验。 "文化大革命"初期,废弃了垃圾筐,垃圾堆积如山,垃圾清运呈混乱状态,环境卫生极 差。1972年,市环卫部门在道外新兴分社(街道办事处)摆设柳条筐试点。随后全市垃圾站 点2557个,摆设柳条筐14万个。1973年,学习沈阳市经验,先后在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 部分街道,修建大型垃圾集中站(倒运站),并在3个区的8个分社(街道办事处),实行人 工推车摇铃收运,再倒入大型集中站用汽车运出。经4年实践效果不好,又复用柳条筐。 1980年,学习北京经验,试制垃圾封闭自动装置,5月,在道里区尚志街道办事处试用, 撤掉柳条筐站33个,摆放铁制垃圾圆桶231个。1981年末,道里、南岗、道外3个区有6个街 道办事处中心地区116个垃圾站使用了自动装置,配汽车8台,铁桶902个。由于冬季气候寒 冷,垃圾在桶中冻结,不易倒出,此法逐步取消。1982年,市环已部门购买5台液压多功能 汽车,在道里区友谊路、工程街和经纬六道街的垃圾站试用,用船型铁垃圾箱一次吊起装车。 1984年,市环卫部门购买叉车6台,配置大型铁制垃圾箱,叉车装车,效果很好,逐步在全 市推广,一直沿用至1990年末。全市共设垃圾站点4145个,配置大型铁箱3288个,铁斗251 个,铁桶90个,除道路狭窄不便汽车进出的地段外,有98%的站点实现机械化装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