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交通 邮电
第三章 航运
第一节 渡口
 
    清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4年),靠韩家洼子的阿什河上,有3处船口。一是毕家船口,有两艘"大对子船"摆渡。二是孔家船口用两艘"大对子船矽摆渡。三是张家船口,也是用"大对子船”摆渡。1922年,阿城县慈善会募捐修建万缘桥后,三船口逐渐停止摆渡。
    圈儿河渡口,在太平桥东北有一条河流叫圈儿河,圈儿河北面有个居民屯叫付家屯(又名圈儿河屯,后更名为小北屯),小北屯北靠松花江,东西南三面是圈儿河,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小木船。1921年至1931年,有个姓高的人在圈儿河上设立渡口,人们称之为圈儿河渡口。他的摆渡船不用浆,而是在两岸设铁铧轮,用粗绳把船和铧轮栓在一起,船家在船上用手拽扯粗绳,将船引渡到对岸。熟人不收现款,每年底到各家按其上街卖菜的担数计算船费,生人过渡要现款。1935年后,圈儿河渡口逐渐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