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烟 酒 第二章 酿 酒 第四节 酒 精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国人柴可夫斯基在哈尔滨创办了“柴可夫斯基酒精厂”。 这是哈尔滨市酒精工业的开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俄国人兴建的鲁布列夫酒精工厂开业。1912年因资金缺乏转卖 给德国人,改名“牛满·干酒精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牛满·干回国,工厂 由中东铁路局代为管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牛满·干派代表收回工厂,并同时 把工厂转卖给中国资本家徐鹏志,工厂改名为“广记酒精厂”。 1927年,哈尔滨生产酒精的工厂有9家:其中有日本人经营设在顾乡屯的“昭和酒精股 份有限公司”;由俄国人经营设在香坊的“上高酒精厂”;由德国人经营设在道里的“爱鲁 梅鲁酒精厂”;由中国人经营设在道外的有“东三省官银号酒精厂”、“三兴酒精厂”、 “亚洲酒精厂”、“呼兰糖厂酒精分厂”、“北满糖厂酒精分厂”和设在马家沟的“广记酒 精厂”。1927—1931年,全市年酒精最高产量3000吨。 哈尔滨沦陷后,“广记酒精厂”与日本东洋拓植银行合资成立“大同酒精有限公司”, 由徐鹏志任董事长。1933年11月24日,“大同酒精有限公司”改名为“大同酒精一厂”、 “昭和酒精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大同酒精二厂”。这两家酒精厂先后兼并了其它酒精厂。 哈尔滨市的酒精工业全被日本人经营的两家酒精厂垄断。1933—1940年,酒精年均产量4000 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大同酒精一厂、二厂生产的无水酒精,全部用于日本侵略军 的军需。1943年,大同酒精一厂、二厂年产酒精合计为5200吨。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原大同酒精一、二厂由苏联红军接管,同年12月末移交给 秋林公司经营。当时,由于局势混乱,酒精工厂停产,设备封存,人员遣散。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市解放。7月16日,原大同酒精一厂开工生产。同年9月20日, 原大同酒精一厂交东北抗日民主联军总后勤部供给处经营,改名为“国营哈尔滨酒精厂”。 1949年,“国营哈尔滨酒精厂”生产酒精1219吨。 1950年12月,原大同酒精二厂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关条款,移交中国政府管理。12 月9日,正式开工恢复生产,并改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酒精厂”,隶属哈尔滨实业公司, 1952年归哈尔滨市地方工业局领导。 1952年,“国营哈尔滨酒精厂”和“地方国营哈尔滨酒精厂”合计生产酒精4360吨。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国营哈尔滨酒精厂”共投资40多万元, 扩大了发酵能力,增设了初馏塔、压糟机,更新了麦芽泵、粉碎机、醪液预热器和供水多段 泵等。1953年,两个厂家共生产酒精8163吨,比1952年增加1倍。除满足本市本省酒精市场 需要外,产品还大量出口苏联。1954年,国营哈尔滨酒精厂兴建白酒车间,兑制饮料酒,增 加产品品种投放市场。1957年,国营哈尔滨酒精厂酒精产量达4557吨。1958年增至6200吨。 期间,“地方国营哈尔滨酒精厂”也稳步发展。由原有的4台蒸煮锅增加到6台,扩大了酒精 生产能力。同时,兴建了饮料酒车间,开始生产白玉露酒,年产450吨,以及生产俄斯克、 粮食酒精。1958年,兴建二氧化碳车间,生产干冰及液态二氧化碳。同年生产酒精6207吨, 比1952年产量增长两倍。1959年,两个厂家共生产酒精16031吨。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粮食紧缺,当时国家只能拨给维持“军工”和“医药”用酒 精生产的原料,使1961年的酒精产量和经济效益呈下跌局面。两厂酒精产量减到3834吨(国 营酒精厂2144吨,地方国营哈尔滨酒精厂1690吨),比1959年下降12197吨。同年6月国营哈 尔滨酒精厂因原料紧缺经省市经济、计划部门批准停产待料。1963年随着国家的调整方针, 农业生产好转,国营哈尔滨酒精厂重新恢复生产,但当年产量只有1856吨。 经过3年调整,1965年哈尔滨两个酒精厂的酒精产量提高到7040吨(其中:国营哈尔滨 酒精厂为2547吨;地方国营哈尔滨酒精厂为4493吨)。比1961年提高近1倍。1967年,两厂 酒精产量为13665吨(国营哈尔滨酒精厂6027吨,地方国营哈尔滨酒精厂7638吨)。1972年, 国营哈尔滨酒精厂改名哈尔滨酒精一厂,“地方国营哈尔滨酒精厂”改为“哈尔滨酒精二厂”。 两厂产量合计为16248吨。 1974年,哈酒精一厂的产量突破万吨,达到10130吨,哈酒精二厂产量为7126吨。两个 厂的总产量上升到17256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给企业增添了活力,使哈酒精一厂、哈酒精二厂进 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厂房建设、技术改造、酒精产量、饮料酒品种、产品质量和利润、 税金、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有进步和提高。哈酒精一厂为加快酒精及饮料酒发展速度,投入 资金680万元,对全厂进行了扩建和技术改造。1980年,新建3280平方米的20吨/时锅炉电 站,扩大生产用汽及发电能力。1981年,实现酒精连续蒸煮、真空冷却发酵增容,投入了浮 阀塔新蒸馏设备。1982年,新建年产2000吨瓶酒灌装车间360平方米,新安装不锈钢设备42 台/套。同年,哈尔滨酒精一厂产酒精11860吨,哈酒精二厂产酒精13156吨。 1985年,和平糖厂开始生产酒精1956吨,哈糖厂开始生产酒精1127吨。同年,“哈尔滨 酒精一厂”改名为“哈尔滨酿酒厂”。“哈尔滨酒精二厂”改名为“哈尔滨中国酿酒厂”。 同年,哈酿酒厂酒精产量达到13414吨,工业总产值4560万元,利税达137万元。哈中国酿酒 厂,在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引下,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酒精年产量为 15908吨,总产值达4853万元。两个厂的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501万元增加到9413万元,7年 增加3.8倍。在产品中,百合牌精馏酒精、双杯牌精馏酒精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从1986年起 两厂联营,各项指标统一计算。 1987—1990年,两厂共计生产酒精132851吨,年均产量为33226吨。实现工业总产值 37189万元,平均年产值9297万元。 1990年,哈尔滨市计有7个厂家生产酒精和其它酒类,共产酒精47557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