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烟 酒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一节 哈尔滨卷烟厂 哈尔滨卷烟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9号,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省烟草公司。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随着中东铁路修建,在俄国经商的波兰籍犹太人伊利奥·阿 罗维奇·老巴夺(E·A老巴夺)和其弟阿勃拉·阿罗维奇·老巴夺(A·A老巴夺)来哈经商。 他们见卷烟加工有利可图,随于1902年在道里中央大街马失尔饭店附近开设卷烟作坊。1904 年,卷烟作坊取名“葛万那烟庄”。1914年,改称老巴夺烟草公司。同年,被迫同“英美烟 草公司”合股办厂,将老巴夺烟草公司更名为“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1920年,在今 南岗一曼街选定新厂址并动工兴建厂房。1922年,新厂建成投产,日产卷烟20箱(每箱5万 支)。 哈尔滨沦陷后,日伪当局严加控制烟草行业,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注册成立了“老 巴夺株式会社”。1934年,日伪当局颁布了《卷烟税率及征税办法》。1941年,日伪当局终 止了英美烟草公司所有股东的股权,并于1942年将英美烟草公司现存款作为敌产存入“满洲 中央银行”。老巴夺株式会社的英美籍总办被遣送回国,工厂内只留有E·A老巴夺的儿子 M·E老巴夺工作,烟厂总办由日本退役中将藏田弥太郎担任。期间,日产卷烟量只20箱左右。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市政府派出工作队进驻老巴夺烟厂,采取代料加工办法进 行卷烟生产。1952年,哈尔滨市政府将老巴夺烟厂有偿收归国有,定名为“国营哈尔滨烟厂” 。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同时,由国家统一计划分配烟叶、盘纸,统一卷烟销售价 格、税率和专卖利润。当年卷烟产量7.5万余箱。1954年,烟厂改名为“国营哈尔滨卷烟厂”。 60年代初,全国遭受自然灾害,烟叶减产,卷烟原料不足,丙级以下卷烟都掺杂了豆叶、 勃利叶,致使卷烟产量和质量下降。1962年,仅生产8952箱。1963年以后,随着全国工农业 形势好转,卷烟产量开始回升。从1965年起,卷烟产量每年都达到11万箱以上。 1971—1973年,卷烟年平均产量在16.8—18.5万箱。其中丙级烟占50%。卷烟连续保 持22个牌号。 1983年,在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烟厂为适应市场需求先后改造提高“白灵芝”、“红 灵芝”、“白特哈”、“葡萄”牌卷烟,同时又开发了“金乌”、“雷克”、“云鸽”牌卷 烟。为提高这些新老牌卷烟质量,烟厂技术人员经过半年多的钻研,对制丝生产线进行技术 改造。先后增加1台立式打叶机和热风润叶机,从而解决了过去以手抽烟梗的手工操作。继 而又研制出烘丝机、压梗机和定量喂料机各1台。制丝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不仅提高了卷烟 质量,同时也提高了生产能力。1985年,卷烟产量达20余万箱,其中滤咀烟产量占一半以上。 “七五”计划期间,哈烟厂得到市政府投资6690万元,中国烟草总公司投资3550万元, 先后引进先进设备63台套。同时,还建起了占地62401平方米1座9层的现代化厂房。在新建 的大楼中设置了1套微机联网,厂长和有关领导在办公室内即可通过微机对生产及各项指标 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和指挥。 1990年,哈烟厂占地面积为117128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面积为62401平方米。职工人 数2477人。有卷烟生产技术设备109台(套),其中引进先进设备78台(套)。卷烟生产已 全部实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连续化。年产卷烟22.3万箱,其中甲级卷烟8.6万箱, 乙级卷烟6.6万箱。年产值22132万元,利税2029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037万元,净值 12598万元,经济效益居东北五大烟厂之首,并跨入全国500家大中型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之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