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金融管理 第三章 发行出纳管理 第三节 现金出纳 一、现金收付款管理 1949年初,东北银行哈尔滨分行根据总、省行部署进行现金出纳管理,开展“消灭事故” 运动,建立复点抽查和奖惩制度及现金收付手续制度,提高出纳人员业务素质和出纳工作质 量。195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全国统一的出纳制度,对出纳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现金 收付、票币整理、封包、库房管理、金银收兑配售保管、错款处理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 定。东北银行松江省分行,根据所辖行处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出纳工作办事细则,使出纳工 作各个环节趋向制度化。东北银行哈尔滨分行所属基层行处建立流动收款小组,到现金收付 量较大的单位收付款项,加速现金归行,同时实行“信用封包”出纳办法被东北银行作为经 验推广。 1955年,推行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出纳制度”,取消对外流动服务收款、送款及驻外 单位收款组的作法,实行收、付款专柜分设,配备专职收款复核员,收入款项不论票面额大 小都进行复点,建立款项交接登记簿,出纳股长会同会计股长、管库员执行出入库制度,使 出纳制度逐步完善。1956年,银行内部实行出纳工作记录制度,严密操作规程,每日业务终 了核对记录,帐款清楚,手续完备。对企业收款工作,除设夜班收款组外,对现金收入量大, 银行无力当时清点的,由银行与企业签定“契约”,采取当面点大捆、卡把(点大数、清点 零数),填写登记表,事后清点,长款退回企业,短款由企业补上的办法。 1958年“大跃进”期间,对制度进行大破大立,推行出纳、会计专柜合一、现金收付合 一,搞“前线入口,二线记帐”(先付款,后记帐),单人收付现金,严重破坏了先记帐, 后付款,收、付款要复核,现金要复点的出纳制度,出纳现金收、付款和整点工作混乱,质 量下降,差错事故不断发生。1964年,建立会计、出纳工作岗位责任制,出纳部门开展以保 证现金收付和帐务核算绝对准确为内容的“铁帐房”“铁钱捆”(五好帐页、五好钱捆)竞 赛,出纳工作质量明显提高,现金差错事故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市人民银行系统出纳部 门的差错事故率为0.000071%。1965年7月22日—8月3日,市人民银行召开系统出纳部门负 责人会议,按照“铁帐房”“铁钱捆”的标准,进行联评。道外南四道街办事处出纳股评为 先进单位;动力之乡办事处出纳股评为消灭事故单项先进单位;大直街办事处出纳股评为 “五好钱捆”单项先进单位。通过竞赛,各行进行点钞技术基本功培训,点钞质量和工作效 率显著提高。全系统出纳人员单张点钞平均时速11229张,比1964年同期提高10.1%;硬币整 点平均时速15171枚,比1964年同期提高4.9%;扇面积点钞平均时速15807张,比1964年同 期提高11.3%。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人民银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出纳制度和操作程序遭到破 坏,出纳工作的错、乱、慢、压情况严重,事故率上升,1967年和1968年,差错率分别高达 0.000372%和0.00023%。 1977年10月,市人民银行加强了所辖行处出纳工作的基础建设,使出纳工作逐步走向制 度化、规范化,差错事故明显减少,差错事故率降到0.000082%。同时,在全行系统开展 “最佳质量行和最佳出纳员”活动,基层行处出纳员大练业务技术基本功,使“五好钱捆” (点准、墩齐、挑好、章清、捆紧)率和帐表质量“五好”率同步提高,差错事故率降低到 0.000065%。 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重新下发出纳制度,增加出纳机具设备的管理规定,使出纳制度 更加完善。市人民银行按照出纳制度要求,制订了具体办法:钱帐分管、双人临柜、双人管 库、双人押运、双人守库;坚持复核制度,做到收款复点,付款复核,现金收入先收款后记 帐,现金付出先记帐后付款;坚持交接手续和查库制度。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9月1日正式开始对外营业的市工商银 行贯彻执行中国工商银行制订的出纳制度,在各基层行处出纳部门设置收款专柜、付款专柜 和综合专柜,采取“一条龙”的收款方式(出纳人员按券种,从整点、复核到封包负责到底)。 1985年,省工商银行推广了市工商银行大直街办事处、营业部“以收抵付”的经验。1987年, 市工商银行加强出纳工作基础建设,开展贯彻制度情况大检查,促进出纳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在现金收付总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差错率下降。1988年末,市工商银行出纳现金差错率为 0.000026%。1989年,市工商银行进一步贯彻出纳制度,完备手续,堵塞漏洞,对所属行 处进行多次出纳制度情况检查,重点帮助西十二道街、南四道街、北头道街等9个办事处健 全出入库制度、款项交接制度和有价证券收付保管制度,对全辖行处的制度建设进行了全面 指导。 1990年中国工商银行关于《中国工商银行出纳专业目标管理考核评比试行办法》下达。 市工商银行根据《试行办法》精神制定了目标管理方案。经中国工商银行批准,市工商银行 各项目标指数是:日人均工作量8.5捆(点钞);现金收、付差错率0.000025%;现金综 合运用率35%;优质文明服务单位30%;中国工商银行级的全能单项能手30人。1990年末, 市工商银行全面完成了中国工商银行下达的目标管理标准,日人均点钞完成11捆,现金收、 付差错率0.0000005%,现金综合运用率完成59%,优质文明服务单位和单项能手均按数完 成。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业务量不断增加,出纳年收、付总额由1987年的86亿元至1990年 达到175亿多元,增加1倍多。 1955—1990年市工商银行出纳现金收付总额及差错率如表7—8所示。 二、钞票整点技术 建国初期,市人民银行结算业务大部分是现金,银行的现金收付和钞票整点工作量大。 票币整点方法主要是单张点钞和扇面点钞,点钞效率低。1962年以后,硬分币回笼量大,库 内常有积压。硬币整点方法是用晃盘点、手工点,1000枚用布贷子好保管,速度较慢。市人 民银行十分重视出纳人员票币整点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道外南四道街办事处积极 研究改进硬币整点法,出纳员秦淑芳等3人创造了拆卷、分段点数、封堵头、盖章“四快” 硬币整点法,提高效率6倍,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省人民银行肯定,并在全国银行系统出纳 部门推广应用。1963年,全国各地银行点钞技术进行交流,多指多张、四指交替、扇面点钞 法传入哈尔滨市以后,推动了市人民银行系统票币点钞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点钞机的应用, 使出纳部门的钞票整点水平有了新的飞跃和发展。市人民银行营业部、道外南四道街办事处、 南岗大直街办事处3个业务最大的行处,首先使用上海生产的点钞机,逐步扩大使用面。由 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影响,点钞机的应用没有推广普及,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 在全市普及。点钞机的应用,整点效率明显提高,减轻了出纳人员劳动强度。1987年,市工 商银行在较大行处使用收付款微机,以记录收付款及分别券种。1988年,搞微机联机系统试 点。由市工商银行选型,哈尔滨电影机厂组织生产的立式真空吸气点钞机试制生产成功,市 工商银行用于实际工作,解决了主币复点问题,1988年末市工商银行有各式点钞机198台。 1989年,市工商银行基层行处收付款及主币点钞全部实现机械化。随着出纳部门机械化的实 现,点钞的速度显著提高,差错事故率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