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金融管理 第三章 发行出纳管理 第四节 主辅币调剂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自1951年4月10日起,哈尔滨地区开始使用人民币(旧 人民币),6月哈尔滨市场小票奇缺,损伤券多。松江省人民银行下发文件,要求各行处有 计划地调剂市场人民币券别,向需用小票的企业单位供给小票,严格整理回笼券,损伤券不 得再付出;酌情设立代兑所,代办小票和损伤券的兑换;向各企业、机关做好宣传,请企业 单位大力协助。1953年6月市场流通的人民币,面额一万元的票少,五千元的损券多(达40% 以上),一千元票以下的小票,尚能满足流通中的需要,但有的地方分布不平衡,小额的损 伤券过多,占流通量的30—50%。市人民银行按省人民银行的通知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向 省人民银行申请调入“一万元”、“一千元”面额新票,及时收回损伤;加强损伤券的兑换, 适当增加兑换窗口;调剂小票,组织流动小组到粮店和冰棍厂等小票多的单位及时收回整理, 对需要小票的单位按计划供应。 1955年兑换新人民币后,哈尔滨市场上出现大票多、辅币缺,其中,“三、五元券”占 全部流通中货币的60%以上。1956年6月省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加强市场主辅币流通调剂的 指示》,要求各行做好调剂主辅币的工作,适当增加“一、二元券”和辅币的比例,减少 “三、五元券”的发行。市人民银行按照省行指示精神,部署办事处在对外付款时,按照单位 日用款额大小,做好券种搭配;分理处和较大的储蓄所开办大小票兑换业务,适当增加“一、 二元券”和辅币的比例,控制“三、五元券”的投放,经过有组织的调剂,市场上的主辅币 的比例逐渐趋于合理。1959年和1960年,哈尔滨市主要是辅币偏少。按照省人民银行《加强 市场辅币流通调剂工作的通知》,市人民银行认真调剂,加强辅币回笼,做好小票整点、提 高辅币周转次数。由于银行加强调剂工作,扩大辅币和硬分币的投放,辅币紧缺有所缓解。 1970—1980年初,哈尔滨市场上辅币紧缺,商业部门一度用信封、糖块、火柴等小商品 找零。据此,市人民银行除向省人民银行申请调入一定数量的硬分币,以改变辅币紧缺状况 外,各办事处外勤人员和出纳员,深入到食杂商店、冰棍厂、小学校等硬币量沉淀的单位回 收硬分币,以满足商业部门的急需。1983年3月,贯彻中国人民银行指示,恢复纸分币,纸 分币与硬分布在市场上同时流通后,分币紧缺问题得到解决。 1984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货币流通量成倍增加,市 场上出现了大票不足的问题。为此,市人民银行除加速主币回笼外,积极申请增加调入大票 的数量,使大票缺少现象得到缓解。1987、1988两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伍拾圆”、“壹 佰圆”两种大票,并根据货币流通情况和市场的需求,大量的投放主币和一定比例的辅币, 市场流通的大、小票达到均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