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货 币 第二章 纸 币 第七节 日 币 20世纪初,日本通过正金银行和朝鲜银行发行了多种名义上可以兑换,而实际上不能兑 换的银券和金券,做为经济掠夺的工具,从中国东北南部地区,流通到哈尔滨及东北北部其 它地区。 正金银行本票,是一种“即付银票”,以日本银圆券为本位的正金本票(又名银支票)。 1901年9月,银券,包括正金银行本票、军用手票及正金银行钞票3种。 日本政府利用清政府币制混乱之机,命横滨正金银行天津分行和东北牛庄分行发行,以 图增加其资金力量,借以扩充对中国工商业的贷款,攫取发行利润,争夺货币市场,由于此 票信用不佳,流通范围极窄,发行量很少,未能达到目的。军用手票,1904年2月—1905年9 月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政府为取得军饷,以日本军队为后盾,由正金银行发行并强行在东北 地区流通的一种不兑换纸币。按其票面值有壹圆、伍圆、拾圆主币3种,伍拾钱、贰拾钱、 拾钱辅币3种,发行总额有1.9亿元,流通于市面的约有9亿元。此种军票哈尔滨也有流入。 1905年12月战争结束不久,日本政府为掩盖其金融侵略实质,遂即命令正金银行筹备发行正 金钞票,用以换回军用手票,仍有部分军用手票未能收回。 1918年7月,日本干涉军出兵西伯利亚,哈尔滨成为日军北上的兵站。日军在哈尔滨及 北满一带采购军用品时又一度使用了军用手票,由于群众不接受,乃由哈尔滨朝鲜银行设立 军票交换所,以军票兑换日本银行券或朝鲜银行金票后,做为军费支付用。“九·一八”事 变前,哈尔滨市场上仍有30余万元小面额军用手票在流通。 正金银行钞票,1906年9月15日正金银行发行,发行的目的是用它代替正金本票和收回 军用手票。正金钞票面值有壹圆、伍圆、拾圆、佰圆4种。市面上见到的多是伍圆、拾圆票, 壹圆面值的很少,除用在收回军用手票外,主要是为大额特产品交易提供资金。1912年正金 银行在哈尔滨设立分行,随之正金钞票流入哈尔滨,成为外商在哈购买粮豆的主要货币之一。 1928年,最高发行量983.6万元。该票发行初期可与日本银元或银两相兑换,以后则成为不 兑换货币。哈尔滨市场上流通的正钞始终不如金票多。 金票,实名金圆券,1909年汉城朝鲜银行发行。发行权隶属于日本驻朝鲜总督,由于滥 发无度被收归日本大藏省直接管理,也称日本金票。开始发行时,据有约占其发行总额70% 的日本银行券和生金银、国债券等作为发行准备金。币种,纸币有拾钱、贰拾钱、伍拾钱、 壹圆、伍圆、拾圆、壹佰圆7种;金属币有伍拾钱、贰拾钱、拾钱的银币及伍钱、拾钱的带 孔白铜币与壹钱、伍厘的铜币数种。该票虽名为金本位,可与金元、日本银行券相兑换,实 际上除汉城总店外,东北境内根本不予兑换,但可向外国作汇,故而是一种汇兑券。 金票原来只在朝鲜境内流通。1911年鸭绿江江桥竣工,清政府决定陆路通商给予特别的 减税“恩典”,朝中之间商旅往来频繁,金票始被带入中国,继而朝鲜银行又在安东(丹东) 设立分行,金票便由安奉线大量流入,并渐次在“关东州”、东北南部铁路沿线、延边地区 扩大其势力,东北北部则以哈尔滨为中心成为金票流通的主要地区。1916年东北境内金票流 通额达到800万元。 1917年,俄国羌帖价格日衰,金票在哈流通量骤增,极有取代俄币称霸哈尔滨金融界之 势。同年12月,日本寺内内阁以整顿满洲金融,统一货币为名,实行金券统一主义,使正金 银行金券发行统归于朝鲜银行。与此同时,金票又被日本政府定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法定 货币”。1918年,全东北金票流通额跃升到1933.8万元,哈尔滨的金票流通额已达500万元。 1919年11月下旬,哈尔滨秋林商会率先改卢布本位为金票本位,开了以日本金票折算卢布的 先例。继而,大豆、杂谷等交易一度改为日圆制,甚至人力车夫收费也要金票,原来的卢布 本位制遂被金票所抢夺。然金票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没有维持多久。 1919年末哈大洋发行之后,由于哈大洋地位坚挺,中国当局实行哈大洋本位制的政策奏 效,金票在哈尔滨的势力逐渐被驱逐,到1925年时流通于哈尔滨及东北北部地区的金票虽尚 有800万元,从1926年起,日本金票在哈埠已被排除在市场流通之外,仅成为日人之间进行 交易和在货币交易兑换时所使用的一种货币。日本舆论界认为,“过去多年辛苦经营而确定 的金票领域,几废于一旦”。 在日币流通的同时,日本银行发行的银元券也有少量出现于哈埠,但只限于日人之间使 用,而非市场流通之货币。日本政府实行禁金主义后,已不准流出国外。 1931年,金票在哈尔滨市又流通起来,直到1935年11月日本政府声明停止金票流通后, 金票才完全退出哈尔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