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科 研 第三章 中医学 第一节 中医药开发 哈尔滨市中医院卫德义自1972—1979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牵引、小夹板压垫固定,内 外用药,功能锻炼,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等治疗股骨干骨折250例,取得良好效 果,愈合时间平均为53.9天,居国内先进水平。获1979年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中医学院于1980年完成颅痛宁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过去治疗三叉神经痛一 直没有特效药。中医学院用的川芎、荜拔等十几味中药提取药液(定名颅痛宁)肌肉注射, 治疗三叉神经痛,通过182例的临床观察,有效率为96.7%,远期疗效为98.2%,毒性极 低。获1980年黑龙江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黑龙江省中医学院于1983年完成双夹板穿针外固定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干骨折方法的研 究。这一方法,用2块木板,2根骨圆针,1卷石膏治疗小腿多发难治的骨折,比国外同类外 固定器穿针少,价格低数十倍,比国内同类方法价格低数倍,已在全省推广。获1983年黑龙 江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韩向阳,自1979年以来,对中药甘遂中、晚期妊娠引产抗生育作用 的研究,做了5000余例妊娠引产实验,该成果成功率高,注射量小,流产时间短。获1983年 卫生部甲级奖。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王艳芳,从1983年开始,对外阴营养不良的中西医结合分型及疗效进 行研究。外阴营养不良病,国内外常规疗法均是早期观察,晚期手术切除,病人很痛苦。采 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临床观察,效果显著。根据中医理论,辩证施治,对不同病人采用中 药内服、外洗、外敷的治疗方法,有效率为99.0%。获1983年哈尔滨市政府优秀科技成果 二等奖、1984年黑龙江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黑龙江省中医学院于致顺、孙申田等,于1983年完成头部腧穴治疗脑血管偏瘫及穴位特 异性的研究。头部腧穴治疗脑血管偏瘫500例,通过临床观察及头部腧穴特异性的研究,得 出客观指标,对应用针灸预防和治疗中风,提出理论依据。获1984年黑龙江省政府优秀科技 成果三等奖。 黑龙江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刚等,从1978年以来开始,研究慢性支气管炎肾阴虚肾阳 虚病人甲状腺功能动态及扶正固本对其影响。采用扶正固本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比较满 意,经多年临床观察和随访观察,疗效确切,具有提高肌体细胞免疫功能和调整下丘脑—— 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为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获1984年黑龙 江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黑龙江省中医学院梁德年等,于1984年完成温郁金1号注射液治疗急慢性肝炎的实验研 究。用温郁金药的根,制成注射液,经过动物实验后用于病人,证明这一药物对急慢性肝炎 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下降作用,对肝炎总蛋白、白蛋白有促进作用,对球蛋白生 成具有抑制作用。临床使用方便,具有润肌、止庠、附着时间长、不妨碍局部热放散、自觉 舒适、疗程短等优点。获1984年黑龙江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王艳芳对活血化淤法治疗子宫外孕的疗效评价,1974—1982年收治患 者21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免于开腹手术,保存恢复患侧输卵管功能,效果较满意。 获1984年哈尔滨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