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工业产品价格 第五章 建筑材料价格 第三节 水 泥 哈尔滨解放前,水泥主要靠进口或从省外进货,本地只有少量生产,规格不统一,价格 随市场供求变化而波动。1935年,日本人在哈尔滨市建成北方第一家水泥厂(民称哈尔滨洋 灰窑),每吨水泥54.20元(伪满币,下同)。1939—1945年,每吨水泥价格各年分别为 26.30元、30.60元、34.50元、40.70元、40.40元、59.40元、85.80元。哈尔滨解放后, 1951年,水泥价格为421052元(旧人民币,下同)左右。1951年,随着水泥生产品种增加, 开始按标号规定水泥品质差价。每吨批发价普通400号65.3万元,普通500号71.1万元。每 吨零售价按批零差率7%,另加市内平均马车费1元计算。1952年1月5日,东北人民政府贸易 部下文调整水泥的品种差价,每吨普通400号水泥价格调整为62万元,普通500号调整为68万 元。1953年,遵照国家商业部决定,水泥调拨价调低3%,批发价调低9.97%。为保证关内 外适当差价,将大连普通400号水泥价格平均降低9.79%,各地于11月1日开始执行。 由于建筑业的发展,水泥需求量增大,价格趋于上涨。1958年,每吨矽酸盐水泥(500 号)80.00元(新人民币,下同),混合水泥(300号)65.00元。1961年,每吨矽酸盐水 泥(400号)批发价62.00元,零售价70.00元。 1970—1974年,哈尔滨市对一些不合理产品价格进行调整,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哈尔滨 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出厂价格每吨由47元调整到52元(统配水泥),地方玉泉建材厂生产的水 泥出厂价格每吨由80元降到70元。 随着经济和价格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材产品价格逐年调整。1980年,哈尔滨市建材 厂生产水泥定为每吨91元。1981年起实行散装、袋装水泥分别计价,不收押金的办法,为用 户代购纸袋可另行计算。同年,市物价局下发文件规定,大中型企业水泥产品价格由国务院 主管部门制定,地方中小型企业可由省、市、自治区制定地区价,调出省外的可按地区价执 行。哈尔滨水泥厂生产的计划内水泥每吨由52元调到56元。 1983年7月11日,省物价局下发文件规定,松花江水泥厂生产的计划外水泥出厂价为每 吨124元,哈尔滨水泥厂生产计划外水泥出厂价每吨126元,指导价为每吨98.40元。 1985年2月,根据国家物价局规定,哈尔滨市建材厂对超产自销的计划外产品取消20% 幅度的限制,实行供需双方协商定价,随行就市,使企业在价格上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哈尔 滨水泥厂计划内水泥执行国家统一定价,每吨由56元调到90元,指导价为每吨100元,自销 价格根据市场情况为每吨140元。2月9日,省物价局、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下文,同意对获 得省以上优质产品奖的哈尔滨水泥厂生产的天鹅牌525号、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425号矿 渣水泥实行优质优价,即在国家规定的现行价格基础上向上浮动10%。6月1日,省物价局下 发文件规定哈尔滨水泥厂生产的15万吨指导性计划水泥临时出厂价格为普通425号袋装水泥 每吨100元,普通525号袋装水泥每吨110元,矿渣425号袋装水泥每吨90元,这部分水泥只在 省内销售,不准调出省外。1986年,哈尔滨水泥厂生产的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每吨出厂价 127元,1987年为120元,1988年为121元,1989年为138元,1990年为138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