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 蔡运升 蔡运升(1879—1959年),字品山,黑龙江省双城县人。滨江道尹兼哈尔滨交涉员。 蔡运升早年毕业于保定法政学堂,后到浙江巡抚衙门任文案委员。清宣统三年(1911年) 回双城,被推举为中学校长、地方议会议长。不久,应黑龙江省都督宋小濂之邀,任黑龙江 都督府参事兼筹防处参议。几经升迁,1915年任黑龙江政务厅长。其后先后任吉林省永衡官 银号总办兼实业厅长、吉长道尹兼长春交涉员、滨江道尹兼哈尔滨交涉员。 1929年7月10日“中东路事件”爆发后,中苏战事不断,中方全线失利。为此,张学良 急电蔡运升到奉天,派其与苏议和。11月下旬至12月初,蔡运升与苏联代表西曼诺夫斯基在 双城子(乌苏里斯克)谈判,拟定在伯力正式开会商议,最后再到莫斯科开会议定。经张学 良电请南京国民政府,蔡运升被派为伯力会议中国代表。12月11日,赴伯力(哈巴罗夫斯克) 与苏方会谈。12月22日,蔡运升代表中华民国与苏联代表西曼诺夫斯基签订了《伯力会议议 定书》(又称《和平议定书》)。次日,中苏双方撤兵,两国战争停止。是时,蔡运升赋诗 一首表心境:“昨朝坛坫结新盟,今日沙场已罢兵。万里风云重奠定,是非当付国人评。” 1940年,蔡运升就中东路事件的交涉经过写有《伯力交涉始末》一文。 此后,蔡运升被委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议。伪满洲国期间,蔡运升先后担任伪 间岛省省长、中央银行副总裁、外务局长官、经济部大臣、参议府参议。东北解放时,他受 苏方示意,离开长春赴北平。 1948年冬至1949年春,蔡运升住在北平的好友马占山家里。此时,他曾介绍过去一同办 理中俄交涉事务的老友王之相(时任华北文法学院俄国语文学系教授)与马占山相识。王之 相同许多进步人士和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有接触,在北平陷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之中的情况 下,他了解到中共的方针政策是争取北平和平解放,因此愿尽个人力量进行和平解放活动。 王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了蔡运升,加之和平解放北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蔡运升积极 介绍王之相与马占山相识。王对蔡运升、马占山说:“中共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的政策是为了 维护国家的人力物力,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这是一项重大决策……不论何人,只要转变立场, 走向革命,都能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欢迎,前途是光明的。马占山将军可以借助友谊关系,劝 告傅作义将军放下武器,接受和平,北平人民将感念不忘”。马占山与傅作义有金兰之谊, 北平能否和平解放,取决于傅作义将军的最后抉择。蔡运升奔走于王、马之间,转达傅作义 的态度,并与他们共同筹议推动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蔡运升与王之相在邓宝 珊家中和傅作义会见,傅作义说:“王教授和蔡交涉员都是办理外交事务很有经验的,我们 都很钦佩,你们忧国忧民,关心时局,提供许多宝贵意见。现在已经决定和平解放北平,大 家见面谈谈,请你们放心”。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蔡运升对此段历史写有《我和 马占山先生与北京和平解放的关系》、《论解放北京的几个人》等回忆文章。 50年代,蔡运升曾先后任职于中央文史馆、北京文史馆,一直寄居在北京老友家中。蔡 运升1959年12月病逝,终年80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