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海关监管 第二章 进出境物品监管 第三节 非贸易印刷品 50年代,经哈尔滨进出的印刷品数量不多,最多时1年达到7000多件。进口印刷品主要 来自苏联,占总数的50%。其余则来自东欧、日本、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53— 1960年,经哈尔滨进出的印刷品3.39万件。 1960年以后,进出的非贸易性印刷品的内容、数量都有很大变化。其中“文化大革命” 前,最少的年份仅有4000—5000份,而“文化大革命”后,最多的年份达17万份。数量陡增, 其原因在于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寄来的散发给居住在黑龙江省的朝鲜侨民、朝鲜族居民的 报纸和其他国家散发的图书目录、商品广告、科技资料、电台广播节目单增多。当时在“左” 的路线指导下对印刷品的进出严格限制,国外散发的进口科技资料、商品广告一律不予放行。 对以女人头像、高楼大厦为画面的挂历等一律禁止进口。1960—1976年,虽有大量的非贸易 性印刷品进出,实际放行的不多,一般都予扣留。 1976年以后,海关对进出口印刷品的验放尺度逐渐放宽。1979年,海关总署召开“印刷 品监管工作会议”,明确了重点查扣反动、淫秽、封建迷信和外国宗教组织渗透内容的印制 品,并规定了严格界限。出口印刷品,重点限制文物、非公开出版物和国家秘密,最大限度 地方便正常的科技文化交流。黑龙江省进出口的印刷品大量增加,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和香 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种文字。寄给个人的进口印刷品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和香港, 苏联仅给几家苏侨定期寄进宗教杂志。出口的印刷品以稿件、科技论文较多。新年春节期间 以挂历、贺年片等为最多。最低年份也不低于14万份,最高年份达16万份之多。 1980—1985年,全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对外交流广泛,海关 对进口的印刷品,只要不属于反动、淫秽和宗教迷信内容都予放行。此时进口的印刷品主要 以科技、文化交流为主,其次多为散发进口的印刷品。邮寄印刷品的种类、数量迅速上升, 并逐年递增。 1985年,海关改变对进出口邮包、印刷品,逐件开拆的查验方式,邮包、印刷品开拆查 验率降至10%以下。进入四季度,进口非贸易印刷品、音像制品明显增多,较上年同期上升 44%。对于宣扬迷信、淫秽色情的印刷品,海关均作没收处理。黑龙江省有40余万朝鲜族人 口,祖籍多在南朝鲜,故来自南朝鲜的邮包、印刷品较多。1986年2月,海关总署决定适当 放宽验放尺度,对南朝鲜“放送公社”寄进的印刷品、音像制品,与其他国家官方机构寄进 的同等对待,除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有害的予以没收外,其他予以放行。1988年, 哈尔滨关区共验放进口印刷品463204件,较上年减少2.5%。查扣有宗教、反动、淫秽和迷 信内容的违禁印刷品7239件,占进口总数的1.56%。 1989年,国家开展“扫黄”斗争,海关以查禁淫秽印刷品、音像制品为进出境监管重点。 此期间,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境印刷品,多数内容是健康的。但来自南朝鲜的散投书刊、 录像带含有违禁内容,对此,海关予以查扣。哈尔滨海关查扣违禁印刷品、音像制品,实行 经办人、主管处长、主管关长“三级管理”,按照审查、定性、没收、销毁等程序,查禁处 理违禁品,避免污染扩散。 1989—1990年间,哈尔滨海关贯彻全国海关印刷品监管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对外文化交 流,对合法进出境印刷品、音像制品,给予方便查验;对境外敌对势力寄进的对国家政治、 经济、文化道德有害的印刷品、音像制品,从严把关予以查扣。 1986—1990年5年间,哈尔滨关区验放进出境印刷品2546804件。除1988年略有减少外, 其他各年度均呈上升趋势。1987年验放进出境印刷品475212件,比1986年增长26.7%;1988 年验放进出境印刷品463204件,比1987年下降2.5%;1989年验放进出境印刷品563101件, 比1988年增长21.6%;1990年验放进出境印刷品670090件,比1989年增长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