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侨 务 第三章 落实政策 第三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981年7月29日,哈尔滨市政府召开第23次市长办公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副秘书长吴道 真关于侨务工作座谈会的汇报,市长办公会议决定:进一步抓紧落实侨务政策,对归侨、侨 眷知识分子,政治上要信任他们,工作上要合理使用,生活上要予以关心。 1982年4月21日,市检查落实侨务政策领导小组,在部署全市落实侨务政策工作时强调, 要对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的安排使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已经具 备入党入团条件的,要及时接收他们,不得歧视;对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要尽快予以调 整;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归侨、侨眷干部,应大胆提拔使用,安排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 制订干部培养规划,创造锻炼的条件,加强培养,帮助其提高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和业务能 力;对具有专长又符合派遣出国人员规定的被派遣出国工作或参加有关活动的,不应加以限 制;在评定各类技术人员职称时,要切实贯彻“一视同仁、不得歧视”的原则。 1983年2—4月,市侨办、市侨联集中力量,对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 面调查。调查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近两年来,各级党委加强了对侨务工 作的领导,落实了侨务政策,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治上得到了信任,工作上得到了合理安 排,生活上得到了适当照顾,归侨、侨眷受压抑、被歧视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哈尔滨 船舶工程学院有37名侨务工作对象,知识分子占95%,该院领导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落 实侨务政策同落实统战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结合起来,用落实政策的实际行动,解除了归侨、 侨眷知识分子的后顾之忧。1979—1982年,有4人被吸收入党,有7人被派遣出国学习或考察, 有9人被评为副教授以上职称,3人被提拔为处级干部,为36人调整了工资,为34人改善了居 住条件。但全市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工作不平衡,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好于企事业 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左”的影响没有彻底肃清,长期以来对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的 歧视和偏见,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仍程度不同地存在;入党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工资低、 住房挤等问题普遍存在。据1982年对工厂、大学、科研、卫生系统23名有代表性的中年知识 分子(其中工程师13人,讲师6人,助理研究员1人,主治医师2人,会计师1人)典型调查, 23人月均工资为74元,其中56元以下2人,62元4人,72—78元9人,80元以上8人。按家庭平 均人口计算,月收入25元以下6人,30元8人,35元以上9人。23人按家庭平均人口计算,每 人住房面积为5.3平方米,其中居住人均面积3平方米的有7人,全家住一室的有6户;不能 破格启用人才,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学非所用问题远未得到很好解决,进修机会少,知识得 不到更新;不正之风影响中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1983年4月23—28日,国务院侨办于北京召开全国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座谈会。哈尔滨 市侨办主任吴道真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发言。会前,市侨办整理了3份材料:即《我市为 什么要制定〈关于进一步落实侨务政策的具体规定〉》、《建立侨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基 层侨务工作的领导》、《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侨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侨务工作的领导》。 国务院侨办把这3份材料作为座谈会经验材料印发与会人员。 同年7月19日,市长办公会议听取了市侨办关于全国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工作座谈会情 况的汇报和贯彻意见的报告。8月1—4日,市政府在友谊宫召开了全市归侨、侨眷知识分子 工作座谈会,传达贯彻全国和全省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 要讲话,研究改进和加强哈尔滨市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工作。8月6日,哈尔滨市侨办等6个 部门对解决归侨、侨眷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作出规定,夫妻两地生活的归侨、侨眷职工,按 1980年4月22日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省公安局转发中央四部《关于进一步解决职工夫妻 长期两地分居问题的通知》精神,按黑龙江省干部、工人调配办法,由人事劳动部门予以适当 照顾,尽快解决。其中,因“海外关系”促成夫妻两地分居的,应尽快协商,力争在一年内 解决。归侨、侨眷专业人员在农村的家属,要给予适当照顾。其中归侨、侨眷高级知识分子 和有突出贡献的以及对外有重要影响的归侨、侨眷专业人员的家属由农村迁往城镇的,不受 职工本人年龄和工龄限制,优先照顾。归侨、侨眷中级知识分子,年龄在30岁以上或工龄在 10年以上的,其家属由农村迁入城镇,可予照顾。9月14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向 全市转发了市侨办《关于召开全市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并加批语, 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以极大的注意,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党的侨务 政策,做好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工作,充分发挥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的积极作用”。 1984年10月12日,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和市侨务办公室进一步部署、检查全市归侨、 侨眷知识分子的使用情况,要求逐个单位、逐个人地进行全面检查。已经进行检查的单位, 要进行全面复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抓紧解决。按照部署,全市归侨、 侨眷知识分子较集中的单位,都进行了认真检查和复查。 1985年10月15日,市侨办发出了《关于抓紧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的意见》,要 求在中共十三大召开以前,基本完成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按照部署和要求, 市侨办、市侨联组织力量,用3个月时间,全面检查了全市160个单位落实政策情况,从解决 历史遗留问题入手,对入党、安排使用以及解决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等问题,逐项检查。哈 尔滨工业大学有归侨、侨眷94人,其中知识分子87人,占归侨、侨眷总数的93%。其中教授、 副教授33人,讲师、工程师42人。对其档案逐一进行了清理。“文化大革命”中被立案审查 18人,冤假错案全部平反,历史上错划为“右派”3人,予以改正,对阮尚弘、徐福格、黄 善均三位知识分子久拖不决的政策落实问题也得到彻底解决。该校还破例为有贡献、有影响 的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解决了住房,全校有68%的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改善了居住条件。 哈尔滨工业大学把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工作上大胆使用,政治上信任关 怀,生活上体贴照顾,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 了突出贡献。到1985年11月,有19人分别担任国家和省、市各有关专业学会的领导职务。其 中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人,全国科技大会奖2人,国务院部级二等发明奖1人,省科学大会一 等奖1人、三等奖2人,省科研奖2人,校科研奖3人。有3人当选为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 员。该校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中,有中共党员34名,占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总数的36%,其 中11名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入党的。该校还为72人晋升了技术职称,提拔了10名处级 干部,19名教研室领导干部,有30人担任该校党政、教学、科研部门的各级领导职务。市侨 办、市侨联检查结果表明,全市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的人事、保卫档案已经全部清理,冤假 错案全部平反昭雪,“文化大革命”中被抄查的财物和被挤占的住房,已经得到妥善解决, 还解决了56对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问题。1984—1985年,全市有28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有402 人被提拔为各级领导干部,有828人晋升了各种技术职称。党对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得 到了较好的落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