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侨 务 第五章 普查、信访 第二节 信访工作 1960年1月市侨联成立以后,市侨联办公室负责归侨、侨眷的信访接待工作。1960—1966 年每年接待归侨、侨眷来访上千人次;每年来信由开始50件增至170余件,海外来信10余件。 归侨、侨眷的来信来访,多是要求就业或要求调到南方工作。国外来信则多是要求市侨联协 助将其在哈市的亲人调转南方或办理出境接受遗产。市侨联本着“热情接待,妥善处理”的 方针,协助市民政局安置处理了朝鲜越境归侨223人,为印尼、日本等归侨、侨眷安排工作6 人,办理去境外接受遗产手续5人。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说服教育。“文化大革 命”期间,市侨联办公室撤销,信访工作中断。 1978年11月市侨联恢复工作,信访工作亦随之恢复。1981年组建市侨办,与市侨联合署 办公,信访工作仍由市侨联负责,国外来信和重要信件,由市侨办主任阅批。来访者,重要 问题向领导汇报,由领导亲自接待。来信、来访中案情复杂、久拖不决或涉及侵犯归侨、侨 眷合法权益的案件,市侨办、市侨联领导亲自过问直接办案。太平区中医院医生李云霞, 1962年有病请假,因其已故爱人定“右派分子”,本人又有“海外关系”被单位除名。李云霞 虽申诉了近20年,一直未获解决。1982年市侨办与太平区领导多次研究、磋商,终于为李云 霞复职。李的亲属旅美华侨谢淑玉给市侨办来信,“对政府关怀侨眷之德政,仅致衷心感谢”。 1979—1982年,共受理来信来访544件。其中要求解决住房的123件,要求帮助解决子女 升学就业的135件,要求落实政策的64件,申请在哈尔滨定居落户的21件,要求调往南方的 10件,办理生活照顾的116件,国外来信寻找亲人的6件,其它69件。对来信来访中反映的共 性问题,如子女升学就业、住房问题、落实政策问题,市侨办于1982年通过与有关单位协商, 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侨务政策的具体规定》,发至全市各单位贯彻执行。 1983—1985年,市侨办、市侨联共受理来信、来访1986件(次)。1986年市侨联机构单 设以后,市侨联的信访工作由侨联秘书处负责,市侨办信访工作由侨政宣传处负责,进一步 建立并公开了信访接待、信件审阅和催办制度。对于海外侨胞寻找亲人的来信,市侨办、市 侨联指派专人查访,查清下落后,立即回信使其与亲人取得联系。旅美华侨胡玉和、傅文、 孟宪懿和定居香港的王天相等20多位海外侨胞,离哈40多年,与亲人断绝音信,通过给市侨 办、市侨联来信联系,实现了与亲人联系和团聚的夙愿。海外侨胞赞誉市侨办、市侨联是 “侨胞之家”,“传书的鸿雁”、“架接亲人团聚的鹊桥”。 1987年以后,市侨办、市侨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信访接待制度,信访工作的结案率逐 年提高。1987年,市侨办受理来信194件,结案率为86.5%。1989年受理来信142件,结案 率为88.2%。1990年受理来信81件,结案率为88.5%。信访接待工作,密切了归侨、侨眷 同党和政府的联系,维护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权益。1989年市委、市政府授予市侨办 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