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工程科学技术 第十五章 地 震 第三节 地震工程 1972年,工程力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等单位徐宗和等完成了新丰江水库地 震发生机制及地震对大坝影响的研究。在对水库进行强震观测、大坝原型试验、模型试验和 计算分析后,提出加固方案,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1983年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二 等奖。1978年,工程力学研究所谢君斐等与天津地震局等单位,对密云水库等8个重大工程 进行地基、土坝的抗震研究,编写出8个地基、土坝的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程序,提出了砂土 液化的预测方法,获1983年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二等奖。曹志远等完成原板动力理论和试验 的研究。1979年,杨玉成等研究提出多层砖房抗裂抗倒双重设防准则,尹之潜等完成建筑物 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反应分析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均获1983年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 二等奖。1980年,工程力学所刘恢先与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编写出《中国地 震裂度表》。该表反映了全国最常见的建筑物理震害与裂度的关系,应用震害指数作为宏观 裂度的定量指数,为工程应用和测定裂度开辟了道路,获1983年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俞祖范等完成高炉抗震分析的研究,胡聿贤等完成结构振动的输入反演计算方法研究,均获 1985年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二等奖。高光伊等与水电部东北勘测设计院合作,完成了丰满水 洞下岩塞爆破地震效应观察与分析,提出了水岩塞爆破地震效应规律,为今后水下岩塞爆破 提供了科学根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3年,工程力学所何度心等完成了公路拱桥的地震力计算、公路梁式桥地震力计算、 抗震措施规定的研究。1984年,工程力学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胡聿贤等完成了海油田3 个场址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动估计。综合评定了潜在震源区及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和各种 地震参数,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龚振鹏等与国家计委合作,完成了七七 工程的地下岩洞洞库爆炸地震波作用的动力分析及安全性评价,提出了近场爆破地震波传播 规律的经验公式、地下岩洞安全标准、安全距离、安全评价及破坏分区,为编写全国地下洞 库爆破安全规范提供了依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工程力学研究所罗学 海等完成二滩水力开发的可行性分析——高拱坝抗震分析。于双久等完成8402地下核爆破地 震效应的观测分析。1988年,谢君斐等完成液化危害性分析,用于重要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龙占亨等完成哈尔滨核供热站初选厂址 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报告,获1990年省地震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