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策

郭东凡  ()

  张策(1911-1999),陕西省高陵县人,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
  1911年2月28日,张策出生于陕西省高陵县船张村一个中农家庭,中学时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红二十六军。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创建陕甘边苏区、巩固冀南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1946年4月,张策任中共东蒙工作委员会书记。工作伊始,一些民族主义分子兴风作浪,反共排汉,使东蒙工委处境十分艰难。为迅速打开局面,张策认真执行东北局《关于东蒙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反对国民党大汉民族主义与独裁,建立广泛的蒙汉民族统一战线,孤立打击反动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发展进步势力;采取建立农民会、牧民会的方法,团结教育下层基本群众,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觉悟性,一切斗争要通过蒙古族干部到蒙古族群众中间去做"的指示,他和仅有的几名干部和西满军区办事处人员深入蒙汉族下层群众中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依靠在东蒙人民中有一定威望、值得依赖的几位东蒙领导人。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逐步消除了群众的怀疑,逐步赢得了大批蒙古族干部和东蒙自治政府的信任、支持。在派工作队下乡发动群众进行清算斗争过程中,帮助东蒙自治军变为一支能够遵守纪律、完成作战任务的军队。同年5月,张策任兴安省政府副主席兼军区副政委。为广泛开展群众工作,他组织大批工作团队,深入县、乡,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开展群众性清匪反霸和除奸工作,在广大农村牧区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和党的组织。张策在东蒙工作中,开办东蒙军政干部学校,采取定期训练办法培养了蒙古族干部。
  1947年9月,东北局任命张策为中共吉林省吉南地委书记。此时,长春、吉林均在国民党的手中,张策组织开展游击战争,从吉林、长春地区南侧加强了对驻守在吉林、长春国民党军队的牵制,在东北地区土地改革的高潮中,张策对吉南地区当时一些"左"的做法进行了纠正。
  1948年7月25日,张策任中共松江省委书记兼松江省军区政委。他十分重视政权建设,强调建设政权的工作是群众为了保证自己已得利益并进一步改善自己生活的重要步骤,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同年11月,他在松江省委召开的全省县委书记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建政达到基本群众大团结,分化与孤立封建分子,暴露反动分子,要树立民主集中制的行政领导,纠正极端民主化与不民主的作风,把土改与生产中的积极分子选拔到政府中来。为确实实现选举中的民主,他详细地阐述了选举中的具体问题,诸如村选、区选、县选、公民登记、妇女选举,党员在政府中的数量(三三制)等,甚至连选举时一些人外出不在应如何参选也做了说明。之后,民主建政在全省广泛铺开,使根据地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张策在任松江省委书记期间,哈尔滨由特别市改为省属市,划归松江省领导。1949年3月5至13日,中共七届二次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经济建设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为贯彻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统一全党思想,全力进行经济建设,1949年6月7日,中国共产党松江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市召开。张策传达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并做会议总结。他在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党的领导重点必须转移到城市,转入工业","以发展工业为主,大力开展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达到繁荣经济的目的"。会后,各市县分别召开会议贯彻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经过层层传达,使全省党员认清了形势,明确了工作重心,统一了思想,各项工作纳入新的轨道。新中国成立后,张策带领省委一班人紧抓恢复国民经济工作不放,使松江省、哈尔滨市的恢复国民经济工作任务圆满完成。1949年12月至1950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任命张策兼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东北解放后,城市和乡村都出现了新情况,特别是城市工作,对全党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为做好城市工作,张策派出省委干部去哈尔滨市调查研究。当时一些工厂把困难转嫁给工人,一些资本家扣减或拖欠工人的工资,造成劳资纠纷,激起工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为进一步发展工业生产,保护工人利益,张策指示省委有关部门针对应如何对待工人问题进行讨论,制定了一些提高和保障工人政治地位的规定。为调动资本家的积极性,张策指出要认真贯彻劳资两利政策,对发展生产起到了好的作用。1950年2月27日至28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回国在哈尔滨停留2天,张策受东北局重托,负责毛主席在哈尔滨期间的接待和安全保卫工作。张策陪毛主席参观了哈尔滨机车车辆厂,简要汇报了哈尔滨工作情况并请毛主席为省、市委和正在召开的市二届团代会题词,毛主席题写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发展生产"、"学习"、"奋斗"、"学习马列主义"等五幅题词。为保证毛主席在哈和离哈的铁路沿线绝对安全,张策做了周密部署和安排,确保了万无一失。
  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张策动员松江省所有机关干部和群众一道制做炒面、炒豆子、制饼干、做面包、做鞋袜运往前线。当时,美国飞机在东北城市上空示威飞行,沈阳有些非战斗单位和工厂向松江省地区转移,即"南厂北迁",张策部署省委及哈尔滨市委认真做好接待、安置工作,帮助选定厂址,迅速恢复生产,努力为支援前线出力。
  "三反"运动中,根据中共中央的要求,张策亲自动员部署,深入进行思想发动,反复交待政策,很快打开局面。"五反"运动开始后,张策严格掌握政策,强调要大量组织力量进行调查核实、靠事实定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左"的偏差。
  1952年以后,张策先后任交通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编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兼西安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书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1982年9月,中共中央成立顾问委员会,张策为委员。他特别关心老区的经济建设,到陕西省的咸阳、庆阳、延安三个地区的八个县考察,并给中央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关于老区建设的建议。这一时期,张策十分关心党史研究工作,撰写了多篇革命回忆录,参加了多次党史部门举办的座谈会,还参加了中央五人小组为解决西北党的历史问题座谈会,为解决西北党的历史问题提出了建议,为开展地方党史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
  1986年,张策离开了工作岗位,1999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8岁。
  张策曾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是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大特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