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水利科技 第一章 灌溉试验 第二节 水稻灌溉制度试验 为了推行灌区计划用水,提高灌区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新仁灌区从 1977年开始系统的进行水稻灌溉制度及水稻需水量的试验研究。经过几年的试验,初步掌握 水稻的需水规律,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新仁灌区试验站位于灌区中部,试验田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有13个小区面积为5000平 方米,是水稻需水量试验区,另外有100平方米小区做品种对比试验,其余为保护区。第1组 是灌区习惯的灌水方法,即浅深深型的灌溉制度。第2组是学习外地经验,采用浅晒深湿型 的灌溉制度。第3、4组是将灌区情况和外地经验相结合,采用浅深浅型的灌溉制度。 1979年在1978年“浅深深”等4种灌溉制度的基础上,鉴于1978年“浅深浅”两个处理 组水层差距不大,试验成果难以看出差异,舍去第四组,而增设“浅晒浅湿”组。仍对“浅 深深”、“浅晒深湿”、“浅深浅”和“浅晒浅湿”4组进行试验。 1980年,除对1979年4个处理组进行试验外,又增设“湿润灌溉”灌溉制度。即在移栽 返青期地面建立水层外,其余各生育期不建立水层,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不同的生理需水要 求,保持土壤中必需的含水量的试验。 1981年经过对灌区传统习惯的灌水方法认真总结,反复比较,认为“浅深深”型,浪费 水,易倒状,空秕率高,产量低,没有继续试验的价值,因而舍去。增设600高斯、1000高 斯、1500高斯3种磁场强的磁化水灌溉试验和水稻旱种试验,水稻旱种指在土壤含水量20% 左右,直接播种、覆薄土,在稻苗长至10—15厘米时建立水层。 1982年因籽种发芽率过低,水稻旱种的试验严重缺苗,未能进行试验。仍继续进行“浅 深浅”、“浅晒深湿”、“浅晒浅湿”、“湿润灌溉”等各项灌溉制度的试验。 各处理组在灌水量、耗水量方面以“浅深深”组为最大,“浅深浅”组次之,“浅晒深 湿”组少于“浅深浅”组,“浅晒浅湿”组又比“浅晒深湿”组少,以“湿润灌溉”组为最 少。“浅晒浅湿”组比“浅深深”组灌水量少41.7%,耗水量少37.1%,比“浅深浅”组 灌水量少26.8%,耗水量少25%,比“浅晒深湿”组灌水量少18.5%,耗水量少11.1%; 比“湿润灌溉”组灌水量多32.2%,耗水量多24.4%。 各处理组的产量以“浅晒浅湿”为最高,每亩产量4年平均为457.4公斤,每公斤稻谷 耗水量为0.325立方米,千粒重为24.7克,比其他各组高,唯平均穗粒数少于其它各组。 “浅深深”组3年平均亩产450公斤,每公斤稻谷耗水量为0.441立方米,穗粒数为70粒,穗 成粒为48.8粒,空秕粒为21.2粒,空秕率为31.8%,千粒重为24.2克。“浅深浅”组5 年平均亩产量为452公斤,每公斤耗水量为0.406立方米,穗粒数为70.8粒,穗成粒为52.9 粒,空秕粒为17.9粒,空秕率为25.1%,千粒重为24.4克。“浅晒深湿”组5年平均亩产 量为444公斤,每公斤稻谷耗水量为0.358立方米,穗粒数为66.2粒,穗成粒为49.6粒, 空秕粒为16.6粒,空秕率为25.7%,千粒重为24.2克。 1979—1985年,新仁灌区对水稻全生育期的某个生育阶段中的需水特性及需水规律的水 稻灌溉试验,取得了对寒冷稻作区解决低温、早霜和生育阶段灌水层及经济用水的初步成果: 移植返青期 移植返青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气温由低到高,水层宜保持在20毫米为 宜。 分孽期 水稻分孽初期、中期,为了促使低部分孽和抑制杂草,田间建立浅水层30毫米 为宜;分孽末期,为使阳光直照表土,采取落干晒田,田间无水层淹盖,使水、土、肥、气、 热协调,使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增强,提高地力,加速肥料分解,满足水稻所需营养;水稻分 孽末期节间伸长,进入拔节孕穗期,此期晒田控制土壤水分,降低地下水位,抑制禾苗过量 吸氮,提高抗倒伏能力。根据试验调查结论是:分孽初期、旺盛期灌浅水层,末期晒田。 水稻拔节孕穗开花期 水稻拔节孕穗期正是大暑季节,气温高,蒸发量大,深水层有利 于促进水稻拔节快,穗大粒多,并能供给大量蒸发的需要,水层宜保持在100毫米为宜;出 穗开花前正是水稻发育旺盛期,植株根系吸水活力强,水层不宜过浅,应保持在80毫米左右。 灌浆期 稻粒灌浆期是淀粉不断积累过程,保障叶面正常蒸发所需水分,促进碳水化合 物的形成,灌水层以10毫米的湿润灌溉为宜。 水稻乳熟期到腊熟期 此期正是大署季节,也是灌区停水季节,在停水前把水层灌至 100毫米左右,待其自行落干,以便收割。 根据科学试验和调查,以1979年为例,浅水层灌溉出穗早2天,穗长12毫米,每穗平均 粒数多4粒,成粒多,空穗率低5.9%,千粒重24.4克,单产每亩高47.3公斤。经试验证 明,水稻灌溉浅水层为最优灌溉水层,深水层灌溉易倒伏、贪青、晚熟,亩产只422.6公斤; 浅水层灌溉能抗低温、促早熟,亩产达469.9公斤,较深水层灌溉增产10%。上述浅水层灌 溉制度在水稻全生育期归纳为“浅晒深湿”灌溉制度。 浅水层灌溉经济效果 浅水灌溉比深水灌溉每亩增产47.3公斤。每亩省水112立方米, 每立方米以6厘计算每亩降低成本0.67元。灌溉效益按新仁灌区实灌面积3.5万亩,每亩节 省110立方米水计算,共节省水385万立方米,按每亩灌水定额1000立方米毛计,节省下来的 水可增加灌溉面积3850亩。节省的水按每立方米水耗电1度计算,可节电385万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