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道外清真寺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南十三道街,高高矗立着一座古雅浑厚、造型独特的宏伟建筑,它就是闻名遐迩的道外清真寺。
    清真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的文化象征。"清真寺"在阿拉伯语里读作"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清真寺在广大穆斯林心目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那里穆斯林不仅可以开展宗教活动,净化灵魂,而且能够学习和掌握伊斯兰教文化知识。
    道外清真寺是东北地区很有影响的伊斯兰教寺院,始建于清光绪23年(1897年)。当时建筑规模很小,仅为5间草房,1905年后,几经扩建、改建、重建,成为砖石结构的大型建筑。至1935年这座清真寺已颇具规模,以后又历经近70年风雨沧桑,最终以摹仿西亚的叙利亚、埃及建筑流派--阿拉伯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
    走近道外清真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妙的图画。富丽堂皇的礼拜大殿坐西朝东,以浅蓝色调装饰主体,显得十分的典雅合谐。大殿长32米,宽20米,高6米,占地面积446平方米。顶盖高高拔起的一大四小5个深蓝色的穹隆顶,与各自上面立杆上镶装的银白色"月牙"交相辉映,显得古朴而神秘。据说,中间的大穹隆顶象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周围对称布置的4个小穹隆顶象征伊斯兰教逊尼派四大法学家哈乃斐、马立克、沙斐仪、罕百里。每个穹隆顶上面高耸入云的"月牙"本就是一弯"新月",象征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独一无二,与日月同辉同在。
    仰望大殿,前脸中间部分向外突出是殿的正门。两侧部分向后收缩,设有两个角门。宽阔的正门上方悬挂着一个长2.27米,宽1米的黑底金字横匾--"台思迷"。上面的阿拉伯文是由我国伊斯兰教知名阿訇、阿文书法家赵铭周于1950年书写的。此匾颇负盛名,可谓阿拉伯文中国体之精品。不仅金色的字体苍劲、雄健,且章法独到,既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又令人如入舒云卷气之圣洁高雅境地。横匾的制作也相当考究,常使前来光顾的中外游客和穆斯林朋友驻足观摩,并赞叹不已。
    步入礼拜殿,视觉豁然开阔。红色的地毯将整个大殿映衬得圣洁神秘、肃穆。距窑殿5.5米的地方设有两个高1.8米的"敏拜尔"是供阿訇讲解"卧尔兹"时使用的。每逢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星期五),阿訇都将通过讲解"卧尔兹"向穆斯林讲经,宣传伊斯兰教各方面文化知识。大殿中间弧形的圆门周围,镶嵌着若干个红绿黄三色彩灯,在其装点下,圆拱门上的古兰经金字经文,褶褶生辉,光彩夺目。
    与礼拜大殿相连接的是后窑殿,设有22米高的尖塔。每逢斋月和开斋节前夕,人们可以从旋转式的阶梯攀登上去仰望"新月"。尖塔上安装有电灯,用有机玻璃制作的透明"月牙",可以通过其中的电灯发出明亮的光芒。夜晚,远远看去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银光闪烁,美妙无比。每逢伊斯兰教大型节日,发光的"月牙"便起着传递信号的作用。市区内的穆斯林在那一天都会把目光转向这里,以表达节日的喜悦和向神圣的真主安拉寄托美好的愿望。
    人们都说宗教文化神秘而深奥,伊斯兰教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约有1/5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你想了解她吗?最好请到清真寺去。而道外清真寺则是你来哈尔滨的最好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