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化工区 第二章 公用工程建设 第一节 交通运输建设 1969年,化工区只有化工总厂有铁路专用线,其他厂家都用汽车、马车从三棵树车站运 原料(从外地进的原料)送进工厂,从工厂运送产品到三棵树车站,再通过铁路运往各地。 随着化工区各工厂生产的不断发展,货物吞吐量不断增长,仅靠公路运输已经满足不了生产 的需要,而且还造成很大的浪费。其中化工二厂最为突出,从三棵树火车站至化工二厂的7 公里多的公路面上,因马车运输,撒满了工业用盐。为了减少和防止浪费,降低成本,提高 运输效率,哈尔滨市轻化工业局组织化工区7家工厂,筹建化工区铁路专用线。1970年4月动 工,10月建成,铺设了4.5公里的铁路专用线。1970—1971年,化工四厂、化工二厂、化工 五厂、化工库、化肥厂、农药厂、油漆厂等7家修建了本厂内5.229公里长度的铁路专用线, 初步形成了化工区铁路运输网。据化工二厂的不完全统计,铺上铁路专用线以后,每年节约 了近百万元。 1975年,哈炼油厂建成投产,每年运进原油50万吨,运出各种油类45万吨,吞吐量100 万吨;即将筹建的化工热电厂的“三炉、三机”,每年需运送原煤40万吨。哈炼油厂和化工 热电厂2家每年140万吨吞吐量,再加上化工区其他工厂、企业,每年吞吐量可达280万吨。 当时一条铁路专用线很难承担起这一重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9年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 决定新建化工区铁路交换站。从三棵树火车站用铁路机车把货车集中运送至化工区的铁路交 接站。交接站通过发线、编组、进行调节,然后由交接站的机车把货车送往各工厂,以缓解 货物运输的紧张状况,站址确定在三棵树车站东南化工区内,距三棵树车站3公里。市革命 委员会投资和化工局自筹资金,共1943万元。1984年交接站完成了7条线,其中发线3条,编 组线4条。 1988年对交接站又进行一次技术改造,将1、2、3、4道线改为到发线并兼编组线,原编 组线改为货场。通过技术改造,既保证了化工区调车作业和部分停车的需要,又使货物接卸 量增加60万吨/年。同时,开辟了100个货场,能够承担煤、建筑材料等货物的接卸,扩大 接卸能力,提高了经济收益。 1990年,哈尔滨化工铁路运输线从哈尔滨三棵树火车站接轨点起,到哈尔滨化工四厂止, 由北向南横穿化工区,总长度为29.5公里,道岔55组,道口49处。铁路货场运输吞吐量达2 77.2万吨,其中进货量178.5万吨,出货量98.7万吨。化工铁路交接站,有通讯信号楼28 00平方米,站场照明塔3座,站内建成7条铁路线,其中发线3条,编组线4条。运输室156平 方米,板道房10平方米,南工区154平方米,生活福利区建设办公室1224平方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