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曼

 
    (1895-1949),又名张百禄。湖南省长沙人。1908年13岁时加入同盟会。1909年人京师大学堂读书。1911年离开北京到俄国海参崴,进入帝俄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后改为东方大学)学习,同俄国革命党人有所接触,萌生了中俄革命互助的思想。1912年曾到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考察,接触了正在俄国秘密传播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更加注意俄国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时期,受同盟会委托,曾在中俄边境招募北伐骑兵,使"马贼"首领刘弹子(刘玉双)率部南下受编为北伐骑兵团。1914年回国来到哈尔滨,曾任滨江道尹公署通事(翻译)等职。1917年与友人邓浩民、霍占一等在哈尔滨创办东华学校。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于1918年冬又一次赴海参崴,在那里读到大量有关俄国革命的宣传材料,认识到十月革命的远大前途。1919年7月回到北京,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一起创立秘密的社会主义研究会,以"接受十月革命的组织方法和经验"。1922年去上海,向孙中山建议联合苏俄,效法俄国共产党的经验,以改造中国国民党。此后曾先后担任武汉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俄文教授兼陆军大学政治教官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他曾建议停止内战,对日实行绝交、宣战。1937年"七七"抗战后,他公开主张全民团结,联苏抗日。1938年在武汉参加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被推为理事。他还是中苏文化、  协会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并担任该会常务理事。到处宣传联俄联共,赞颂社会主义的苏联,他把共产党人当作自己的朋友,热情帮助每一个革命者和爱国者。抗战胜利后。他主编的《民主与科学》杂志联合重庆26家杂志,发出了"不要内战"的共同呼吁。响亮提出:"我们为自身着想,同时为我们的子孙着想,万万不愿再见内战的局面"。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后,他受聘国立中央大学教授。1948年他因大声疾呼:"不怕共产,就怕破产!"被开除了国民党籍,免去了立法委员职务,并被列上了黑名单。同年底,在中共地下组织帮助下,他化装离开南京,被护送北上,1949年3月到达北平。参加了频繁的政治与社会活动。7月10日因肺癌不治在北平逝世。他逝世后,周恩来亲笔为他题写了墓碑。郭沫若撰写了碑文,田汉撰文,李济深书写了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