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政权 第一章 旧政权 第一节 清代政权 清朝建立后,对东北地区实行"军政合一"的统治。呼兰先后设城守尉、副都统等八旗军事统治,受黑龙江将军统辖。后设呼兰府,府下设州、县。 城守尉衙门 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批准建呼兰城,始设城守尉(官阶正三品),兼管行政和生产。下设副总管(正四品)2人、佐领(正四品)8人、骁骑校(正六品)8人、关防笔帖式2人。衙门下设内三司、外二厅,以及仓官、屯官、学官和呼兰厅等管理境内军政事务。①内三司,即堂司、户司和兵司。堂司亦称印务处,管理城守尉关防印信以及贺表、谢恩、表折和文件收发。设监印官1人(俗称正堂),监印官下设看印官1人、印务笔帖式4人。户司亦称左司,管理旗民地亩、赋税及民事诉讼。户司内设关防,置掌印官1人、帮印官1人(左右司掌印称正堂、帮印称副堂),属下设司员(无定额),关防笔帖式3人,额委笔帖式6人。兵司也称右司,管理军政缉捕及刑事诉讼。内设关防,置掌印官和帮印官各1人。属下设关防笔帖式3人、额委笔帖式6人。②外二厅,即民务厅和街道厅。民务厅同治十一年(1872年)设立。初经营垦务,也管理催租捕盗之事。同治十二年民务厅改为六界厅,光绪七年(1881年)改为七界厅,光绪十年改为八界厅,也叫两翼厅,厅下设界官。街道厅同治朝设,管理城内街道居民等事宜。初叫总理查街处(也叫管理查街处),后改为街道厅。③仓官为管理恒积仓的长官。乾隆元年(1736年)在县城东南隅建恒积仓,乾隆二年设仓官(六品),主管粮谷收发和保管。④屯官为管理官庄的长官。自乾隆二年复准举办官庄后,呼兰当年设官庄40所,设屯官(六品)1人,执掌丁户诉讼和租税事宜。⑤道光十四年(1834年)设八旗官教习,也称学官,是管理旗人教育的长官。⑥同治元年(1862年)由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请,在呼兰城建呼兰厅,设理事同知(也叫州同、正五品)1人,管理呼兰城税赋、刑事、民事诉讼。同时设巡检(正九品)1人,管理监狱和缉捕事务。同治三年(1864年)呼兰厅署移到巴彦苏苏(巴彦县),行政管理上.与呼兰城旗营分疆而治(巴彦、木兰、绥化、海伦均划归呼兰厅所属),但在防务上归呼兰城守尉管辖。巡检随同知移巴彦苏苏后,又在呼兰城内设分防经历(正八品)1人。 副都统衙门 光绪五年(1879年)经将军丰绅奏请,增设中路(呼兰)、南路(巴彦苏苏)、北路(北团林子)三营官兵,撤销呼兰城守尉,改设呼兰副都统(正二品)。副都统节制三路军队,衙门设在呼兰城东南(现监狱附近)。副都统下设协领(正三品)4人、佐领(正四品)20人、防御(正五品)4人、骁骑校(正六品)20人、领催64人、前锋24人、无品级笔帖式7人、额委笔帖式12人。副都统衙门内设内三司和外二厅(同城守尉),光绪六年(1880年)增设防御4人。光绪七年户司和兵司各增加无品级笔帖式2人、额委笔帖式2人。副都统衙门下辖仓官、屯官、学官及呼兰厅和绥化厅。绥化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将军文绪奏请设立,将呼兰厅北境北团林子划归绥化厅。设理事通判(正六品)1人,在余庆街(今庆安县)设分防经历1人,管理绥化及余庆一带汉人。 知府衙门 光绪三十年(1904年)将军达桂和副都统程德全奏请在呼兰设呼兰府。同年十二月清廷批准。呼兰府辖一州二县,即在原呼兰厅设巴彦州和木兰县,在呼兰河西部设兰西县。呼兰府设知府(从四品)1人,下设府经历兼司狱1人、州判1人、州吏目1人、巡检兼典史2人。府、州、县衙门内都设佐治员4人,即正承办、副承办(主管文书、学务、司法、征收税务)、收发员(管印信及文件的收发)、统计员(管收支表报制作、报告等)。巴彦州设知州1人。木兰县和兰西县各设知事1人。呼兰城内三司和外二厅同时撤销。设呼兰府后,撤销副都统。呼兰城留协领1人,掌管正黄、镶黄两旗事务。 府城议事会、董事会 宣统元年(1909年)李乐山、李伯荆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呼兰府成立议事会,设正、副议长各1人,议员18人。同时在十三区(十三区名字是融、满、汉、富、庶、教、庆、升、平、安、居、乐、业)各设乡议、董事会。同日,府城董事会成立,设总董、董事各1人。名誉董事4人。宣统三年(1911 4)10月,撤销十三区乡议、董事会,改设四乡议事会、董事会。四乡议、董事会各设正、副议长各1人,议员共76人,董事会除南乡(万宝镇)设总董、董事、名誉董事6人外,其余东乡(大方台)、西乡(大用井)、北乡(城子沟)各设乡董1人、乡佐1人。1914年撤销。清呼兰城守尉职官更迭;清呼兰副都统职官更迭;清呼兰知府职官更迭(附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