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市 场 第二章 商品流通 第二节 销 售 19世纪末,哈尔滨人口增加,副食品消费量不断增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荒 山嘴子出现集市,销售肉菜等农副产品。同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俄国人大批涌入哈尔滨,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设立“哈埠”和“货运”两大屠宰场,猪、牛、羊等肉食品销 售量进一步增长。到1902年,哈尔滨在道里设立第一个固定市场,时称“八杂市”,贩卖猪、 牛肉及鱼、蛋、蔬菜等。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哈尔滨市铁路、水路、陆路交通发达,逐 渐成为东北北部物资集散中心,副食品消费量及输出量急剧增长。1905年,输出量(不含傅 家店即今道外区)已达9364吨,其中:输出肉食水产品2899吨,糖、烟、酒、茶类3918吨, 输出蔬菜及食品杂货2547吨。全年由铁路输出砂糖515.58吨,生肉947.96吨,鱼876.58 吨,啤酒及其它酒类663.82吨;由松花江水路输出砂糖170.48吨,茶叶42.87吨,酒及酒 精35.77吨,烟草229.32吨,饼干、面包等2260.16吨,盐鱼10.57吨,盐肉599.33吨, 食品罐头260.1吨,蔬菜水果178.95吨,牛脂344.06吨,生牛601.31吨。在全市全部输 出品中,除粮食、木材以外,糕点、饼干、肉、鱼、烧酒及其它酒类和烟草等输出量最多, 其中水路副食品输出量达到5519.06吨,占水路输出总量的23.23%。同年,傅家店(今道 外区)烧酒生产经营非常活跃,全年集散数量大约500吨,金额达45万吊(吉林官帖,折银 元18万元)。 1908年,哈尔滨市(不含傅家甸)副食品消费量和输出量进一步增长。在各类商品销售 总额2805万元中(银元,下同),副食品销售额达880万元,占销售总额比重的31.37%, 其中:家畜及肉类销售额达到250万元,在各类商品销售总额中,除粮食居首以外,与织物 类一起并列第二位,猪、牛、羊、禽、蛋等除在本市销售外,还销往黑龙江及俄国浦盐斯德 等地;食品杂货销售额达200万元,位居第三位,其中砂糖销售量最多,精白糖和粉砂糖销 售量达1288.5吨,金额为25万元;酒精、伏特加酒等销售额为150万元,居第四位;烟草和 葡萄酒销售额分别为100万元和80万元,分别居第六位和第七位;鲜鱼、鲜菜、食盐等销售 额为50万元,居第九位;啤酒销售额为30万元,居第十三位;家畜骨、肠等销售额20万元, 居第十八位。同时,哈尔滨市副食品输出量也大幅度增长,仅通过松花江水路就输出牛5432 头,猪和羊2534头,家禽556只,烟草88.19吨,鸡蛋261.92吨,蔬菜255.35吨,鱼及鱼 卵621.21吨,盐渍肉36.63吨,酒类53.89吨,食品杂货719.44吨。货物发着地主要是三 姓、茶林河、新站、德墨里、石头河、鸟儿河、东葛楼、呼兰河、滴达嘴子等诸埠头,其中 最多的货物是向黑龙江输出。 1912—1913年副食品输出量分别增长到13345吨和15340吨,此2年中,副食品消费量也 有大幅度增长,其中,猪、牛、羊市区消费量分别达到30353头和25737头,猪和牛的消费量 均超过1万头以上;食糖及烟草1913年市区消费量达到7478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受其影响,哈尔滨市副食品输出量减少到12396吨。1915 年起,国际市场对食品需求量激增,促使哈尔滨市副食品输出量迅速回升,全年共输出13090 吨。同年,猪、牛、羊市区消费量增长到33530头。1916年猪、牛、羊市区消费量增加到36891 头,输出量增加到8554头。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大批沙俄残余涌入哈尔滨市,副食品消费量剧增,其中, 猪、牛、羊市区消费量激增到44698头。到1921年,猪、牛、羊消费量增长到45171头,肉类 消费量为4586吨,全市每人平均消费16千克;烟、茶消费量为3108吨。同年,全市共输出副 食品13939吨,其中输出肉食水产品2080吨,糖、烟、酒、茶类7764吨,蔬菜、食品杂货类 4095吨,输出猪、牛、羊22579头。自此到1930年10年间,世界局势较为稳定,哈尔滨市经济 迅速发展,副食品销售量稳步增长。10年副食品输出量每年平均达到1.61万吨以上,其中: 平均每年输出肉食、水产品2892.7吨,糖、烟、酒、茶9712.1吨,蔬菜及食品杂货3553.2 吨。猪、牛、羊平均每年消费量均在3万头以上,其中:猪肉是中国人主要佐食品,全市平 均每人每年消费2.6千克左右。牛肉是欧美人的主要食品,每年消费量达1.8万头。家禽消 费量20万只,全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费0.61只,输出量在10万只。鸡蛋日销售量约在5万个, 全市每年消费量在2000万个,每人每年平均消费60.61个。水产品每年消费量均在1000吨, 全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费3.03千克,其中:苏联人主要食用盐鲑、盐、盐及鱼子等,日 本人嗜好消费鲷、鲭以及海产鲜鱼,中国人生活水平低下,一般食用干鱼、盐鱼及江河产的 鱼虾。食糖每年消费量在2500吨左右,全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费7.58千克左右,主要消费对 象是苏联、日本等外国人。糕点、糖果则多为上流社会及欧、美、日等外国人消费。烟草每 年消费量达2000吨以上,全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费6.06千克,输出量增长到3000吨以上。酒 类每年消费量均达到4000吨以上,全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2.12千克,其中,啤酒消费量达 2000多吨,全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费6.06千克。酒类输出量1925年以后达到1000吨以上。茶 叶每年消费量在1000吨左右,全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费3.03千克,输出量最高达2000多吨。 蔬菜每年消费量在3万吨左右,全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费90.91千克,输出量平均每年在400吨 左右。酱油每年消费额近70万元,主要为中国人和侨居的日本人消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哈尔滨市市场恐慌,副食品输出量下降到9755吨。1932 年日军侵占哈尔滨市,同年发生特大水灾,副食品市场萧条,输出量下降到9711吨,其中肉 食、水产品输出量下降到1365吨。同年,伪满洲国成立,日本为保证军需,逐步加强对副食 品的统制,并将东北北部物资集散中心哈尔滨市变成其扩大侵略战争的“战时物资补给地”, 遂使哈尔滨市副食品销售量不断增长。1933—1934年,副食品输出量分别增长到1.23万吨 和1.74万吨。1935年日伪政权在哈尔滨市建立的中央卸卖市场,蔬菜、水果及鱼类成交额 达到2127083元(伪满币,下同),成为哈尔滨市最大的蔬菜、水产品及水果批发市场,蔬 菜、鱼类及水果逐渐被其垄断和统制。同年,哈尔滨市副食品输出量增长到2.29万吨,大 部分被用于军需。1936年,全市家畜销售量为7722.40吨,其中:输出量为346.8吨,本市 销售量为4375.6吨,全市平均每人仅消费9.41千克。全市鸡蛋总销售量达到8000万个,其 中:本市销售量5000万个,占销售总量的62.5%,全市平均每人消费5.38千克;输出3000 万个,占总销售量的37.5%,销往牡丹江、佳木斯、富锦、东宁等地,日本军用为最多。 同年,哈尔滨市向市外输出糖、酒、茶10056吨,输出蔬菜及食品杂货6720吨,本市卷烟消 费量为5000万支,啤酒消费量为1400万瓶左右,茶叶消费量为289吨。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实施“战时之物资动员计划”,为“充实军需,增加对 日输出”,将烟、糖、酒等均列入严格的统制范围,对其它副食品则进一步加强统制。全年 家畜屠宰销售量为7536.3吨,日军军用等输出量达3564.9吨,占销售总量的47.30%,本 市销售3971.4吨,平均每人消费量下降到8.67千克。全年销售家禽(不含仔禽)217660只, 其中:军需等输出量为38850只,占全市销售总量的17.85%,本市销售178801只,平均每 人消费0.39只。全年市区销售烟、酒、糖、茶及糕点4417吨,平均每人消费9.64千克。同 年,全市副食品输出量增长到28466吨,其中:输出肉食、水产品3958吨;输出家畜69591头, 超过市区销售量28474头的1.44倍;糖、烟、酒、茶输出量最多达到16666吨,输出蔬菜及 食品杂货7842吨。1938年,全市家畜销售量为8605.14吨,其中:输出量为3229吨,占全市 销售总量的37.52%,本市销售量为5376.14吨,平均每人消费16.68千克。同年,全市蔬 菜收获量为28126吨,平均每人占有蔬菜61.12千克(不含输入数)。全年家禽销售量下降 到191318只(不含仔禽),其中:市区销售量为163948只,占全市销售总量的85.69%,输 出量为27390只,占销售总量比重下降到14.31%。家禽的消费对象除饭店外,“中上阶级 层家庭”和外国人居多,普通中国百姓尚属罕见。全年酱油、醋市区消费量为1976吨,平均 每人消费4.29千克,输出量为608吨,其中,日本加藤酱油多为东北北部日军食用。同年, 日伪政权统治的哈尔滨中央卸卖市场蔬菜、鱼类交易量达到9124.2吨,交易额达到249.89 万元,加上果品交易额430.14万元,销售总额达到680.03万元。全年蔬菜产量为28126吨, 全市平均每人占有61.12千克;鱼产量共有1001.28吨,其中:输出766吨,占全市总产量 的76.5%,本市消费235.28吨,平均每人占有510克,尽管人均占有量甚微,但因广大劳 动人民购买力极低,鱼、肉、菜等在市场上仍显得过剩。 1939—1940年,伪满洲国先后公布《满洲生活必需品株式会社法》、《主要生活必需品 输入配给统制实施要领》,对砂糖、水产品、肉、菜、茶叶等所有副食品进一步强化统制, 完全由“满洲生活必需品株式会社”进行配给统制。并开始将中外工商业户强迫组织到各业 “组合”内,对其生产原料及商品(产品)销售等实行配给。配给品不准私自买卖,违者以 经济犯论处,判处3年或3年以上徒刑。两年全市家畜销售量分别为7739.04吨和8091.98吨, 军需等输出量分别为3493吨和4493吨,分别占全市总销售量的45.13%和55.52%,市区销 售量分别为4246.04吨和3598.98吨,平均每人消费量分别下降到8.21千克和5.58千克。 此间,海产品输出额占总销售额的70%以上,输出地为日军聚集的海伦、安达、黑河、佳木 斯等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哈尔滨市经济逐步衰退,副食品短缺,“黑市”风 起,物价暴涨。1942年猪、牛肉黑市价格每50千克分别为214.5元和197.4元,分别比公定 价格高出55.1%和40.5%,鸡蛋每百个黑市价为24.30元,比公定价格高出69.98%。副 食品匮乏,日伪政权统治的哈尔滨市市立屠宰场不得不重新修订检疫规程,放宽对病疫家畜 的检验标准,以求增加家畜肉类供应量。1943年物价上涨指数失控,猪、牛肉和鸡蛋黑市价 格在公定价格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其中猪肉公定价格超过1942年黑市价格36.13%),又 分别比公定价格高出12.47%、26、99%和71.95%。为制止家畜流入黑市,日伪政权对家 畜饲养户按户造册登记,控制家畜流量。伪滨江省还召开畜产品主务会议,专门研究征购畜 产品事宜。1944—1945年上半年,日伪当局经济逐渐崩溃,伪币毛荒,物价飞涨,到日本投 降时,肉、禽、鱼、菜等副食品市场已时有时无。 1946年哈尔滨市解放后,市委、市人民政府大力恢复生产,积极支持和发展私营工商业, 哈尔滨市经济复苏,副食品市场逐渐好转。1947—1949年,家畜市场销售量分别增长到8.75 万头、8.69万头和11.23万头,输出量分别增长到1.57万头、3.58万头和6.38万头;鱼 类市区销售量1948年达到3300吨,酒类市区销售量达到2851吨。此间,1949年全市社会商品 零售额达到8832万元(已折换为新人民币,下同),其中副食品零售额为2826万元,占零售 总额的33.2%,居第二位,衣着类零售额为1948万元,占零售总额的22.06%,其它占 44.74%。全市每人平均消费猪肉6.09千克,牛肉3.3千克,鲜蛋1.27千克,鱼6.25千克, 糖600克,酒3.6千克,蔬菜115.2千克,人民生活需要基本得到满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副食品销售量不断增长。1950年, 哈尔滨市副食品零售量达到11.51万吨,零售额达到3038万元,在全市分类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所占比重中,用的商品(包括日用品类、文教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及医药类)占38.2%, 列第一位,副食品类(含烟酒糖茶类)占23.8%,列第二位,穿着类占21.9%,列第三位, 主食、燃料及生产资料分别占10.7%、3.9%和1%,分别列第四、第五和第六位,副食品 类在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全年肉食水产品零售量达到1.5万吨,全市 平均每人消费猪肉6.08千克,牛肉3.7千克,鲜蛋1.14千克,水产品6千克;糖、糕点、 酒、茶类零售量达到3244吨,卷烟零售量达到289.8万条(每条10盒),平均每人消费食糖 800克,酒3.6千克,卷烟35.2盒;蔬菜零售量达到9.67万吨,平均每人消费117.5千克, 全年副食品调出量为143吨。到1952年,全市副食品零售量增长到13.39万吨,在全市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中,占25.1%,仍列第二位。但消费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吃的商品(包 括主食和副食品)零售额在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增长到38.7%,跃居第一位, 用和穿的商品所占比重则分别下降到35.4%和21%,退居第二位和第三位,消费结构由原 来的用、吃、穿转变为吃、用、穿。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工资额增加,人 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副食品需求量急剧增长,销售量大幅度上升。1953年零售量激增到 16.19万吨。1954年消费结构又发生重大变化,居民购买力更多地投向副食品,开始注意增 加营养,全年副食品零售量猛增到18.68万吨,零售额达到1.14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的32.4%,跃居第一位,用的所占比重则下降到28.8%,退居第二位。在大规模经 济建设中,全市人口猛增到142.73万人,比1955年增加12.15万人,购买力日益高涨,人 们对副食品需求的增长,远远超过副食品供应增长的速度,供需差距日渐突出。为弥补供应 不足,哈尔滨市开放自由市场,市内外小商贩、农民每日有7000多人向哈尔滨市贩运农副产 品,日销白条鸡1700余只,活鸡130余只,鸡蛋16000余个,江鱼1050多千克,大葱2500多千 克。1956—1957年两年副食品零售量分别增长到22.42万吨和21.36万吨,市场丰满,供应 充足,是哈尔滨市副食品供应最好的时期之一。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以后,全民大炼钢铁,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同时, 全市商业部门大量撤点并店,并采取“以女换男”办法,吸收部分街道妇女,替出1000名青 壮年职工到哈尔滨炼铁厂、量具刃量厂等工厂“支援钢铁工业跃进”,商业职工队伍被削弱。 加之人民公社化后“刮共产风”、“割资本主义尾巴”,以及商业开展大购大销中一些作法 不当,致使农副产品大幅度减少。酒类及豆制品实行凭证定量供应办法,味素实行限量供应 办法,春节每人凭证供应元宵8个。1959年起,连续3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副产品严重短 缺,二月份起,猪肉、鸡蛋、鱼等副食品平日停止供应,全年,除糖、烟、酒、茶及蔬菜零 售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外,其它副食品猪、牛、羊、禽、蛋及水产品零售量均大幅度减少,其 中:猪、牛、羊肉零售量分别减少到76633头、1647头和7462只。为使有限的副食品货源均 衡供应,防止外流,继猪、牛、羊肉及豆制品之后,对鲜蛋、水产品、蔬菜和食糖实行定量 供应办法。 1960年食糖、卷烟、酒类开始凭证(票)定量供应。同年,端午节每户仅供应500克鸡 蛋,国庆节每人凭证仅供应1个鸡蛋。全年猪肉、食糖、蔬菜平均每人消费量分别减少到 1.87千克、1.82千克和168.31千克。1961年哈尔滨市贯彻中共中央“一生活、二市场、三建 设”的方针,全党抓生活、抓市场,但终因自然灾害严重,农副产品匮乏,全市副食品零售 量减少到23.34万吨,主要副食品平日对居民已停止供应,重点保证军、特需和居民节日供 应,糖果和糕点均被纳入定量供应范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每人仅能凭证分别 供应猪肉0.15千克,牛、羊肉(只供回民)0.15千克,食糖0.15千克,白酒0.1千克, 糖果0.1千克,其它副食品供应标准也极低。全年副食品平均每人消费量大幅度降低,猪肉 仅为0.73千克,鲜蛋为0.095千克,水产品为2.91千克,食糖为1.28千克,卷烟为33.25 盒,酒类为8.33千克,蔬菜为99.23千克。同年,市人委为带领全市人民度过灾年,组织 和发动群众采集野菜,以弥补蔬菜等副食品及粮食供应不足,市区及郊区野菜及至榆树钱均 被采集一空。为弥补市场供应严重不足,市人委组织商业、工业、粮食系统职工群众开展大 规模的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活动。为扩大商品货源,增加农副产品供应量,哈尔滨市先后开 放21处初级市场,经营自产的(须持自产证明)国家统购统销物资以外的或完成国家计划收 购任务以后的猪肉、家禽、鲜蛋、江河鱼、蔬菜、野生动物肉、野禽等二、三类物资。为稳 定人心,满足不同消费需要,增加热量、回笼货币,对糖果、糕点及全国名酒和地方名酒实 行高价供应政策。1962年,副食品零售量继续大幅度下降,全年零售量为21.83万吨,牛、 羊肉春节期间仅供应回民每人0.1千克,鲜蛋和水产品全年平均每人消费量分别为0.066千 克和1.66千克,酒和卷烟平均每人消费3.70千克和32.86盒,各种酒全部实行高价供应办 法;糖果对结婚者凭结婚证书供应1千克,元宵节每人凭证供应元宵3个;蔬菜平均每人消费 93.08千克,除春节每人凭证供应750克蔬菜以外,咸菜也开始凭票定量供应,居民大多依 靠咸菜、干菜以及甜菜丝、蔬菜等度日,副食品平均每人消费量降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最低水平。 1963年经过调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副食供应数量增加,全年副食品零售量增长到 33.3万吨,蔬菜、水产品和味素分别取消定量和限量供应办法,敞开销售。全年副食品人 均消费水平大幅度上升,其中:猪肉、鲜蛋和水产品平均每人消费量分别为3.7千克、 0.73千克和4.34千克。 1964年副食品零售额为2.35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比重的35.8%,穿和用的商 品零售额比重分别占17.8%和25.1%,吃穿用烧消费比例已基本正常。同年猪肉、鲜蛋货 源充足,取消定量,敞开供应,酒类退出高价,平价供应。1965年,除议价牛肉、凭工薪券 供应的部分茶叶和前门、红金等8种甲、乙级烟和豆制品外,其它品种全部敞开供应,货源 充足,销售旺盛,对鲜猪肉打破历年2季度销大于进,需吃年初库存的规律,当月收购,当 月销售,略有库存,出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局面;鲜冻猪肉库存较大,1—8月份先后4 次实行“优待价”(减价)进行推销,时间累计长达124天,平均每天销售鲜冻猪肉99吨, 群众称之为“吃爱国肉”。全年猪肉零售量达到32.41万头,全市平均每人消费9.68千克, 为1965年以前最高供应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生产遭到破坏,市场受到冲击,“红卫兵进店闹革命”, 领导干部和老业务人员被批斗、靠边站,“老鼎丰”、“正阳楼”等“老字号”牌匾被 “砸烂”,传统经营特色丧失贻尽,合作商业网点被“升格”为国营或被撤并,服务质量下 降,供应蔬菜连土带泥,用叉子挑,用铁锹搓着卖,品种又回到50年代初期的白菜、萝卜、 土豆“老三样”,并大量生产和销售兑制酒、化学酱油和化学醋,严重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高档肉制品、糖果、糕点等被斥之为“为资产阶级老爷服务”而被强迫停止生产和销售,只 准生产和销售每500克1元以下的商品,月饼被改名为“丰收饼”,副食品逐渐短缺,市场供 应渐趋紧张。1969年全市副食品零售量减少到35.73万吨,其中:肉食水产品零售量减少到 2.47万吨,平均每人猪肉消费量骤减到6.4千克,同年,对猪肉、鲜蛋、豆制品恢复实行凭 证(票)定量供应办法。1970年初,全市刮起“抢购风”,有人一次就抢购饼干近百千克, 成麻袋往家背。同年,对水产品、食糖、婴儿饼干、酒类恢复实行凭证(票)定量供应办法, 对糖果、味素实行限量供应办法。全年猪肉零售量下降到13.83万头,平均每人消费4.15 千克。 1972年10—11月,市场又出现“抢购风”,集中抢购粮食、糕点、饼干等主副食品,全 年副食品零售量减少到45万吨。1973年居民购买力再一次集中投向副食品,全年副食品社会 零售额达到36866万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比重的44.7%,比穿和用的商品社会零售额 所占比重37.7%高出7个百分点。为哈尔滨市解放以后,副食品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 额比重最高年份,消费结构处于极不正常状态,市场供应紧张,对糕点也实行限量供应办法。 1974年,卷烟、月饼被纳入定量供应范围。同年,由于全市5个主要酱油生产车间房屋、设 备陈旧,年久失修,被迫停产118天,市场酱油大面积脱销,多数居民长达半个多月买不到 酱油,酿成省、市闻名的“酱油事件”。同年11月起,哈尔滨市进行历时两年多时间的“酱 油、醋会战”,但此间正值“反击右倾翻案风”,会战工程及酱油、醋生产和经营处于不正 常状态,市财政投入巨资,却收效甚微,1975—1976年酱油销售数量分别比1974年减少 4.04%和5.37%,醋1976年比1975年下降10.1%,酱油、醋经常断档脱销,供应仍很紧张。 此间,肉食、水产品每年零售量徘徊在3万吨左右,糖、酒、茶类零售量徘徊在6万吨左右, 蔬菜及调味品徘徊在40万吨左右,城市人口已增长到210万人以上,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猪肉 7.93千克,鲜蛋1.20千克左右,水产品5千克左右,食糖2.8千克左右,酒类14千克左右, 蔬菜180千克左右。副食品零售额在全市商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每年在40%左右,市场供应 紧张,主要副食品全部凭证(票)定量供应。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市场逐渐好转,到1978年,副食品零售量增长到63.12万吨, 零售额增长到4.37亿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副食品市场逐步繁荣活跃。1979年,哈尔滨市开放道里区 透笼街等18处农贸市场,打破国营商业“一统市场”的局面,允许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 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经营完成国家计划以后剩余的肉、鱼、禽、蛋、蔬菜等农副产品, 实行议购议销,经营渠道增多,肉、蛋、禽等主要副食品零售量大幅度增长,其中:猪肉上 升到65.92万头,鲜蛋上升到8375吨,家禽上升到104万只,猪肉、饼干、月饼取消定量, 糖果和糕点取消限量,敞开供应。全年平均每人消费猪肉16.77千克,平均每人消费鲜蛋 3.55千克。 1980年,家禽退出二类,放开经营,议购议销;并开放菜牛、菜羊市场和水产品市场, 对完成国家计划后的菜牛、菜羊及水产品实行多渠道经营、议购议销。食糖取消定量,敞开 供应。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供应的不断丰富,消费结构逐步向合理的方向转化, 并逐渐出现新的变化,全年副食品零售额为6.14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比重下降到 39.1%,用和穿的所占比重则分别上升到29.7%和18.6%,穿、用比重逐渐增大。到1981 年,用的比重猛增到33.3%,跃居第一位,副食品比重下降到32.2%,退居第二位,穿的 及主食、燃料比重分别为20.5%、9.7%和2.4%,分别列第三、第四、第五位,其它占 2.4%。人们在吃穿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开始把购买力投向用品的购置上,生活水平初 步由温饱型向富裕型发展。1980—1983年,副食品零售量每年均在60万吨以上,其中:1983 年全市平均每人消费猪肉20.19千克,为哈尔滨市有史以来猪肉消费水平最高年份;此间, 货源充足,市场丰满,卷烟、酒类、蔬菜相继取消定量供应办法,敞开销售。 1984年市政府进一步放宽政策,除继续管好生猪和蔬菜以外,其它农副产品全部放开经 营。鲜蛋和水产品取消凭票(证),敞开供应。1985年,生猪、蔬菜放开生产和经营。政策 放宽后,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性空前高涨,货源不断增加,销售量持续增长,全年副食品零 售量达到64.32万吨,调出量增长到14.49万吨。 1986—1990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经济成份经营活跃,市场更加繁荣。全市副食 品零售量每年平均68.38万吨,零售额每年均在10亿元以上。每年每人平均消费猪肉14.45 千克,鲜蛋3.45千克左右,水产品7千克左右,蔬菜150千克左右,酒类40千克左右。哈尔 滨市肉食市场猪、牛、羊肉、家禽、鲜蛋、水产品等商品应有尽有,供应充足;蔬菜市场更 是四季常青,一片翠绿;糖、烟、酒、茶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多年未见的茅台等全国名酒 及各种名牌香烟又重新回到市场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菜篮子”丰满。改革开放 以来,是哈尔滨市有史以来副食品供应和消费最好的时期(如表1—10所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