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事业的重大发展

李宏栋  ()

    今年,是哈尔滨解放50周年,全市人民都在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回想过去的5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哈尔滨市的普通教育战线高举革命旗帜,团结奋斗,在开创、发展与建设人民教育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人民群众,渴望把人民的教育事业兴旺起来,让自己的后代获得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为夺取胜利果实,悍然发动了反革命内战,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已经无法避免。人民只有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接并赢得这场战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火山,才有可能按照人民的意志建设与发展人比的教育事业。
  当年8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召开了"东北解放区教育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哈尔滨市普教战线以清除盲目正统观念为中心,全力开展了思想改造运动。在中学,针对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了关于"抗日战争史"的教育。先是组织学生围绕"九·一八"事变开展火讨论,让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产生的原因和真相。接着,向学生系统进行"从
    '七 七'到'九 一八'"的宣传教育,用客观的历史事实让青年学生知道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一贯奉行"先安内,后攘外"、把枪口对准抗战人民群众的反动政策,从而认清是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利益,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的搏斗。为了揭露蒋介石集团卖国行径,利用当年庆祝"双十节"的时机,组织全市中学生搞了一次"反美游行大示威",反对美蒋勾结订立美、中"蒋美商约",激发学生爱国与救国的思想感情。这次游行,既宣传了群众又教育了学生自身。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教育,学生开始明白了国共两党的不同本质,认识了真正爱国的不是所谓的正统的国民党、蒋介石,而是共产党、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理论到实际有了正确的理解。在革命真理的感召下,油然而生了拥护人民民主革命的思想感情,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当年冬天,市里举办了"中学生寒假补习班",又开始集中力量解决青年学生对土地改革的认识和态度问题。在补习班里,学生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反动性,了解了贫苦农民遭受地主阶级残酷的盘剥与压迫。在是"谁养活谁"学习讨论中,学生对世代被压在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产生了阶级感情,使不少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学生开始与剥削阶级划清思想界限,认识了只有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投入到人民革命的洪流之中去才会有真正的前途。从1946年冬到1943年春,曾3次组织学生土改工作队到郊区农村参加平分土地的斗争。在党的领导下,学生队员同翻身农民吃住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思想觉悟迅速提高,阶级立场更加坚定,成为当年土改斗争中的中坚力量,在摧毁中国几千年反动封建土地制度的斗争中立下了历史的功勋。这些在思想政治上日趋成熟起来的青年,在党同劳动人民相结合、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路上,为全市青年做出了榜样,开了新风。在这个时期,由于我党成功地进行了思想改造与宣传教育工作,在进步青年学生的带动与影响下,全市有两万多名青年报名参军,三百多名学生随军南下。大批青年投身了革命,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为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永远不能磨灭的贡献。
    党在领导中学开展思想改造运动的同时,从1946年7月到1948年3月连续举办4次以思想改造为中心的"小学教师讲习所"。通过学习"土改政策"、"中共党史"、"新民主主义论"、"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以及讨论"苏美问题"、"国共问题",开展"查思想、查阶级、定成分",引导小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培养了一批骨干,形成了一支彻底砸烂与清除封建法西斯旧教育残余影响的生力军,为开创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大众的崭新的普通教育事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
    1948年,全国规模的战略大反攻条件已经成熟,东北全境乃至全国的解放已成定局。党的中心工作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为适应这个形势,党要求教育工作做长远打算,重视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建立正规化的教育事业。
    根据党中央的要求精神,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发出了"必须把思想改造为主的作法转变为以学习文化为主","把短期突击式的政治教育改变为长期打算,办好新民主主义正规化教育"的号召,并明确地指出"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学校领导的首要工作任务",一定要把中小学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吸引和集中到教学工作上来。普教战线上的同志被紧密的团结到了党的周围,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同心同德,全力开创与兴办新型正规化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
    为实现"新型正规化",当年采取的第一个举措是恢复学制,先在中学恢复初、高中各3年的"三·三制",在小学恢复初小4年、高小2年的"六年制"。接着统一中、小学教材,一律采用东北行政区统编教材,停用自编、自选教材。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作了统一规定,初中开设16个学科,高中18个学科,小学6个学科。为把高中办得能适应即将出现的新形势的要求,还在一中、二中、三中、七中等校大胆试办了土木、化工、电气、机械、财经等专业。公布了"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升降级与毕业条例",对团队活动、节假日、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也作了统一的要求。与此同时,各中、小学取消了"辅导员制",代之以"班任制",还成立了市、区教研会、学校教研组和学年组,规范了学校各项工作和学习生活,建立了正常的工作秩序。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以教学为主,向"新型正规化"过渡与转变,当年举办3次目的在于提高文化业务水平的"小学教师讲习所",为我市小学培养了一批高年级班任与教学骨干,有力地缓解了在小学奇缺高年教师的一大难题,保证了正规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还办了《教育通讯》、《教师与学生》、《教学研究》等教育刊物,给中、小学教师互相切磋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开辟了一个园地。市政府还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全力设法发展中、小学教育事业,为普教战线下拨东北币300亿元用于扩建校舍、增加学生的容纳量,使更多的劳动人民子女以获得入学读书机会。下拨的300亿元,是当年全市财政的三分之一,由此不难看出当年政府对普教事业的发展该是如何的关心与重视。
    哈尔滨市实现正规化的转变仅用两年时光,两年来,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普教战线全体同志的努力,工作中充分发扬和倡导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依靠群众,及时而有力地解决了在为实现正规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建立了以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为指导的崭新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锻炼了一批有能力、有才干兴办人民教育事业的干部,初步形成丁一支具有新思想观念的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开始了书写人民教育事业发展与建设的新篇章。英雄的哈尔滨市人民,当年以实现了中、小学教育事业的新型正规化迎接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并以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向党和人民献上了厚礼。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这是一场更为艰巨复杂的教育变革。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变革,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当年提出的"以俄为师"、"诚心诚意向苏联学习"的号召,在哈尔滨普教领域出现了一个学习苏联教育理论的热潮。
    学习苏联教育理论,收获之一是普遍提高了同志们对社会主义时期教育性质、任务、特点的认识,初步了解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的一般规律。其次是明确了在社会主义时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这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各科教学,并与课内外校内外教育互相配合,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自觉遵守纪律和热爱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克服了在思想教育上脱离教学、单纯说教、"穿靴戴帽"等形式主义做法。再次,重视了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思想研究与组织教学工作。这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能依据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学工作,采用诸如"传授新知识课"、"复习课"、"巩固旧知识课"、"综合课"等不同的课程类型上课;而"综合课"类型被各科教学所普遍运用,成了各科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于在教学中能科学地运用教学原则、设计教学方法,十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市六中和经纬小学联系实际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全市起到了带头先锋模范作用,并勇现出了象孙淑芝、张蕴珍、吕敬先等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1954年孙淑芝同志到苏联参观学习,受到了斯大林同志的亲切接见。
    1957年,毛泽东主席最商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教育方针,这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而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全面贯彻执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方针,全市普教战线掀起了学习热潮。在此基础上,各巾、小学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全部采用新编的教材教育学生。普遍实行《学生守则》,按"守则"要求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上有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学习时事政治"和"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的指示精神,加强了"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并做出了显著的成效。市十二中学班主任杨治周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引起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重视。1964年,东北局在十二中学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了杨治周用毛泽东思想育人的工作经验。在这个时期,就全国来说哈尔滨市已成为出经验、出成果,出先进模范人物,为全国各地所瞩目的教育先进城市。吉林、北京、内蒙、新疆等兄弟省市,曾相继来我市参观访问,交流办学经验。
    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里,我市普通教育胜利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光荣使命,为上级学校培养了合格的新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思想文化素质都合格的普通劳动者,中、小学教育事业切实的服从与服务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
    (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普敦战线认真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理论,批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平反了冤假错案,医治了"文革"时期教育事业遭受的严重创伤,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此基础上,各中、小学经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围绕着"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深入地进行了教育改革。改革的第一个举措是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学习,重纠正了片而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观点和一度出现的"教育商品化"等错误认识。做出了取消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取消办重点初中、初高中分设等重大改革,为我市普教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1936年暑假,以"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开始了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考试制度的改革,改变了长时期习惯沿用的"单凭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办法,把考核测试做为鼓舞学生提高记忆、理解、分析、运用等诸多能力的一个手段,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成绩,使中小学教育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过渡。随着考试制度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普遍开展起来,这方面的突出特点足不仅仅停于教师自身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同时重视了"学法"的改革,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学好各门课程,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既有力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学生"学"。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还重视了实行"快乐教育",就是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启动内因提高学习成绩。这个做法引起了许多教育专家的重视,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的认同。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把德育教育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德育为首",围绕着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继承革命传统以及国情教育、基本路线教育开展教育活动。在教育方法手段上,普遍重视了创设与优化育人环境,发挥整体优势教育学生,也就是对课内外、校内外乃至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体优化与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多方面交互渗透的教育作用,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四有新人",接好革命的班。
    哈尔滨市中、小学,由于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方针明确、思想统一、并形成了群策群力进行改革的局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总结出了大量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新鲜的教育教学经验。1989年,市教育局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评选出15项教改成果,并在全市大力推行。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带动与影响之下,与普教相关的其它教育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以特殊教育为例,全市开办30多个弱智班,收弱智生363名,还开办了一所可容纳400多名学生的残疾人学校,鼓励残疾人自力自强,为社会做贡献。深化改革还有力地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到1990年,市里共拨款4190万元用于翻、扩、新建校舍,使困扰我市普教几十年的"二部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小学的二部率已从1977年时的86.3%下降到25.2%,使占全市20%的小学和17%的中学达到了省提出的"规范化"标准。1979年开始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由于它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客观要求,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同与支持,取得了十分振奋人心的成绩。到1990年,已从初创时期的几所职业中学发展到64所,并开设了9个门类71个专业,在校生已达27 744名之多,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0%。为我市工商、医务、政法、艺术、体育、学前教育等部门输送了急需的人才,支援了我市开发第三产业。
  198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决定》,引起了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心与重视。可以预见,哈尔滨市的普教事业,在深化改革上面将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更丰硕的成果,在造就"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实现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普通教育事业方面,将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的50年,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建设、发展、改革人民教育事业的50年。在这半个世纪的斗争中,有的同志为普教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无怨无悔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这些同志留给我们的不畏艰苦、不屈不挠、肯于奉献、改革进取、无限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革命斗争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勇往直前,再创辉煌,去争取新的胜利。
    仅以此文,来纪念哈尔滨解放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