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学工业奋进的50年

刘钊先  ()

    今年是哈尔滨解放50周年。50年来,这座甫大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继承了革命传统,石油化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年代哈尔滨石油化学工业有50余家小企业,不能生产石油和"三酸两碱"产品,石油化学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哈尔滨沦陷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和经济掠夺,民族石油化学工业小企业遭受严重的摧残。到1945年3月,幸存下来的只有7家小作坊式企业,生产一些简单加工的油漆、颜料、骨胶等产品。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哈尔滨经济受到封锁,石油化学工业品十分缺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回到人民的怀抱,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人城市。中共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为了发展石油化学工业,一方面,组织机关、团体、贸易、军需部门,兴办了国光、惠利、强华、军大4家胶鞋厂,节衣缩食,挤出11亿元东北币,用5亿元与私人工商业者合营筹办了中东实业股份公司,6亿元新建了建业橡胶厂。恢复了31家农药、油漆、颜料、面碱等手工业企业和21家橡胶、胶鞋等私营小企业。为了发展私营企业生产,市政府还调整了税收政策、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采取加工定货、统购统销的方法,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限制其消极因素,使其得到合理的利润,正常发展。
    国营工业企业,广泛开展了劳动竞赛,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石油化学工业生产。1949年,生产23个品种,上千吨化学工业产品,生产胶鞋44万双,支援了解放战争,全市工业总产值457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4%。
    到1952年,生产油漆604吨,生产胶鞋257万双,超过历史最好生产水平。生产骨胶328吨,超过沦陷时期2倍还多。还首创生产了磷酸三钠,代替了进口产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 537万元,比1949年增加了4.6倍。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哈尔滨市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石油化学工业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既保证生产稳定发展,又完成了对私营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先后成立了公私合营北新橡胶厂、机器油厂、德源化工厂和油漆、颜料、农药、面碱等生产合作社。职工提高了思想觉悟,提高了文化技术水平,支援了国家重点建设。到1957年,全市拥有31个石油化学工业企业,产品品种发展到193个,工业总产值达到3 402万元,比1952年增长30%。
    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时,市政府为了解决"三酸两碱"急需确定重点建设化工区,新建聚乙烯厂、化工二厂、化工四厂,在杨马架子新建龙江橡胶厂,在道外新建醋酸塑料厂,对原有的化工总厂、油漆颜料厂、农药厂、橡胶厂等7家工厂进行技术改造,进行扩建。为了充分发挥地方办石油化学工业的积极性,市政府还推广了南岗区洁净化工厂的经验,各区、县、各街道、乡镇兴办了31家石油化学工业小企业,奠定了哈尔滨市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哈尔滨石油化学工业企业,为了克服管理混乱,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积极实行《工业七十条》,生产秩序稳定,生产走向正常发展。到1965年全市拥有石油化学工业企业137个,产品品种达161个,工业总产值达2.6亿元,比1957年增长7.6倍。
    1969年,市革委会决定成立市化学工业局,组织上加强了对石油化学工业的领导,石油化学工业生产建设有所好转,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生产和建设更加好转。7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又决定建设23个石油化学工业产品装置。新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石油加工企业--哈尔滨炼油厂,筹建了3.5万吨乙烯工程,生产汽汕、柴油等石油化学工业产品,成为哈尔滨市支柱产业之一。到1978年,全市石油化学工业行业增加到9个,有167个企业,产品品种达473个,工业总产值6.1亿元,比1965年增长1.4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省、市决定投资4亿多元,新建化工热电厂,铁路交接站,引进法国2万吨苯酐先进装置和美国年产4万支液化乙炔钢瓶装置,新建了14个石油化学工业产品装置,41项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增加了2万吨苯酐、3万吨增型剂、2万吨烧碱14万吨硫酸、4万支液化钢瓶的生产能力。同时,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进行整顿。第七、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又新建了苯酚丙酮装置和炼油深加工装置,调整了产品结构,强化营销管理。50年前,哈尔滨市只有7家小企业不到200人,产品不到10种,工业总产值只有100万元。到1935年,哈尔滨市石油化学工业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拥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农用化学、油漆、颜料工业,石油加工业、精细化工业,化工试剂、粘结剂、橡胶制品业,石油化工机械,建设设计施工、科学研究、教育、经销、第三产业等20余行业。全市石油化学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13个,其中大型工业企业5个,中型工业企业17个,生产汽油、柴油、烧碱、硫酸、盐酸等各种石油化学工产产品1 073个,职工6万余人。全市石油化学工业产值比1949年增长200多倍,由1949年2.4%增长到4.6%。50年累计实现利润、税金2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投资的2倍还多。
    50年来,哈尔滨市石油化学工业为轻工、纺织、冶金、机械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生产了硫酸28万余吨,烧碱37万余吨,盐酸近30万吨,黄磷3万多吨,电石32万多吨,橡胶制品几百万件(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几百万吨、汽油、柴油8百多万吨,支援了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的工业发展。
    50年来,哈尔滨市石油化学工业为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生产碳酸氢氨(氮肥)16万多吨,普通过磷酸钙(磷肥)160多万吨,还生产了几十万吨聚氯乙烯、增塑剂,几百万套手推车轮胎、马车轮胎,支援了农业生产。
    50年来,哈尔滨币石油化学工业直接为人民提供了各种胶鞋3.2亿双,各种油漆48万多吨,颜料4.6万吨,小苏打10万多吨和各种塑料制品等,为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做出了成绩。
    50年来,哈尔滨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到1995年年末,全市有石油化工科研所和企业、高等院校所属科学研究机构21个,科技人员2 100多人。比较大的科学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院石油化工研究所、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哈尔滨化工研究所,哈尔滨现代化应用化学研究所。共承担国家科学技术攻关项目46项,有7405三防清漆等21项获得国家、化工部、石油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有非钌金属氧化物涂层阳极等69项。获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哈尔滨市石油化学工业教育事业有了发展。有职工大学1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技工学校1所。各工业企业普遍建立了职工学校,开展了全员培训,完成了职工"双补"任务,培养了具有大学学历的职工1 400多人,中等职工1 900多人。高级工程师312人,工程师2 112人。这些技术人员,已经成为现在石油化学工业企业的骨干力量和领导力量。
    石油化学工业的设计、建筑、安装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工程建设力量。到1995年末,全市有设计部门2所,设计人员达300多人;建筑、安装企业有2个,施工队伍2 000多人。除了承担哈尔滨市炼油厂、苯酐增塑剂、烧碱、硫酸等大型石油化学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任务以外,走出哈尔滨市,承接了省内佳木斯三江食品厂、大庆油田管道,齐齐哈尔碱厂等大型石油化学工业基本建设工程,并向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迈进。
    石油化工机械工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建设和技术改造提供了成套的各种专用设备和部件。到1995年末,哈尔滨市有省石油化工机械厂、哈尔滨石油化工机械厂、石油钻采机械厂、石油机械配件厂等16家,其中属于石油化学工业(集团)公司领导的有2家,职工6 000余人,拥有各种机床1 000余台,年生产能力7 000吨,生产石油钻采、炼油、化工、橡胶制品等设备和各种仪表、部件、备件等产品,为发展建设石油化学工业做出了贡献。
    50年来,哈尔滨市石油化学工业,除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石油化学工业产品,还为哈尔滨市和其他城市的工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输送了近3 000名各类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炼的工人。其中为大庆建设和省内石油化学工业企业输送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炼工人近千人。为哈尔滨市领导机关输送了干部100多人,其中局长以上干部16人,处级干部有63人。把企业经营机制逐步改变成以市场经营机制为主,哈尔滨市石油化学工业共办经销、销售网点74个,各种经销公司21个,销售人数从过去仅有43人,增加到近千人,开拓了新的局面。
    石油化学工业,除了积极进行企业改革,还引进外资,组成加美新兴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宜宾化工公司等合资企业16家,共引进国外资金37万美元,342万人民币,双方总投资达745万美元,1 643万人民币,引进入股资金,实行股份制企业3家。仅岁宝化工热电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就引进资金1 814万元人民币,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生产,促进了产品深加工,生产精细化工产品,满足了市场需求。
    50年来,哈尔滨石油化学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苯酚丙酮工程,增强了石油化工发展后劲。在党的领导下,哈尔滨石油化学工业,将为深入改革,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