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橡胶制品业 第五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三节 哈尔滨橡胶厂 哈尔滨橡胶厂(以下简称哈橡)位于哈尔滨市中山路31号,是生产胶鞋的全民所有制中 型企业。主要生产胶面水靴、布面胶鞋、聚氨酯鞋3大类产品。 1955年12月25日,经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对运昌、大北等7家私营橡胶厂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哈尔滨橡胶厂。把分散在道里、道外、新阳各区的单独小厂 重新进行了安排和调整,分别成立了炼胶、成型、制帮等专业车间,分工协作,配合生产。 同时,拨给工厂流动资金5万元,扩大生产能力。1956年生产普通棉胶鞋、劳动鞋、解放鞋 等共53.3万双,产品畅销,供不应求,实现利润9万元。但是由于生产分散、厂房狭小,适 应不了扩大生产的需要。1957年,工厂提出了建设新厂的方案,经市第二工业局同意,于19 58年初在香坊区公滨路66号(中山路31号)开始新建厂房。由于采取边建设边搬迁的办法, 当年9月即建成了锅炉房、变电所和一个车间,布面胶鞋制帮车间首先迁进新厂房。 1958年8月对资方资产实行定息赎买期满,经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公私合营哈尔 滨橡胶厂正式更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橡胶厂。当年实现产值906万元,完成综合产量222万双, 实现利润170万元。 1959年初,其他车间相继建成,分散在各区的车间全部集中迁入新厂房,新厂房建筑面 积4611平方米,为哈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60年哈橡被评为哈尔滨市13家先进企业之一。 1960—1964年,哈橡陆续建成了3层楼的全胶鞋制帮车间、机修车间、合布室、食堂、 托儿所等,建筑面积已达34900平方米,比搬迁前的厂房面积增加了10倍。在此期间,普通 胶鞋市场需求日趋饱和,工厂分析了形势,提出“胶鞋皮鞋化”的研究开发方向,注意开发 新产品。先后试制成功轻便全胶水靴、青平绒轻便棉胶鞋、农林棉胶鞋等产品。1964年哈橡 工业总产值已达1485万元,是1956年191万元的7.8倍;全年产品综合产量已达376万双,是 1956年53.3万双的7.1倍。 “文化大革命”中,受“左”的思想干扰,造成停工、停产四个半月,使1967和1968两 年工业总产值和产品产量没能完成国家计划。1973年,哈橡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 导,生产开始逐步恢复。此间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减 轻了劳动强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橡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厂长负责 制,经营承包制,工厂增添了活力,生产持续增长,产值、产量逐年上升,产品质量逐年提 高。同时,厂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研究改造设备,创造出“下滚涂胶一次出型”新工 艺,使水靴皮面平整如镜,消灭了水纹、麻点,外观质量显著提高。经过一系列改革,全胶 水靴质量逐步提高,品种不断增加。 1982年,哈橡分别获省、市化工局和省、市经委全面质量管理一、二等奖。有一批产品 先后被评为省以上优质名牌产品。随着出口数量大增,市计委批准哈橡新建出口产品车间 (即成型车间),1984年建成投产。1986年,哈橡引进意大利鞋底浇注机,1987年开始生产 聚氨酯鞋。 1990年,由于受原材料、煤、水、电提价的影响,成本增高,产品销量大减,库存积压 增加,货款不能及时回笼,贷款利息增多,企业处于困难局面。 1990年,厂区占地面积21021平方米,建筑面积598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40. 6万元,净值9130万元。有各种设备407台。年生产能力为500万双。共有职工2250人,其中 管理干部及工程技术人员共290人。全年创工业总产值310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为2264万元, 实现利润61万元,税金332万元。 1956—1990年的35年中,哈橡共生产布面胶鞋、全胶水靴、聚氨酯鞋三大类54个品种99 28万双,累计工业总产值达58537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