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文 学 第四章 散 文 第一节 报告文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报告文学创作在哈市兴起。一些到哈尔滨的作家和抗日将领以他们的 所见所闻和现身经历,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日救国的作品,主要有: 白朗的《一面光荣的旗帜》,赞扬了抗日英雄赵一曼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无私无畏、 英勇献身的精神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后改编并拍成电影剧本《赵一曼》,搬上银幕。 《八烈士》,描述东北沦陷时期8名抗联女战士在遭敌人包围时宁死不屈、从容不迫为国捐 躯的英雄事迹。后改编并拍成电影《八女投江》。《裴大姐》、《民族英雄李秋岳》,描述 为抗日而牺牲的朝鲜族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 冯仲云的《抗联的父亲——老李头》,描写一位普通老人为抗日联军作交通员,跑遍了 北满各地,机智、勇敢、坚强地送递信息,英勇地完成任务。 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还有罗烽的《哈南前线纪行》,魏东明的《周保中将军访问记》、 《杨靖宇和他的队伍》、《一位女游击队员》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哈尔滨的报告文学创作又进一步兴起。主 要作品有: 蒋巍与贾宏图创作的《大洋的此岸和彼岸》,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作品记述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工程师李嘉亮的事迹。 李嘉亮1953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一机部设计局,而他认为最需要人的 是第一线,经过多次申请,冒着漫天风雪,来到刚刚破土兴建的哈尔滨电表仪器厂。1958年, 他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没有消沉,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铁窗里不断地创造出累累成 果。右派改正后,李嘉亮有机会携妻去美国探望分别多年的母亲和姐姐。在异国,母亲要求 他留在美国。许多人料定他不会回来,而李嘉亮把自己融入党和祖国怀抱之中,他从太平洋 此岸飞往彼岸,又从彼岸飞回此岸。 蒋巍创作的《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作品记述新上任的 哈尔滨林业机械厂领导班子,半年时间使工厂走向振兴的故事。 蒋巍创作的《人生环行道》,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记述哈尔滨市一个普通家 庭不寻常的生活故事。反映70—80年代,下乡青年的经历、遭遇,迷惘与困惑。 蒋巍于1988年还出版了报告文学集《今天狭路相逢》。 贾宏图,自1972年以来,创作的报告文学还有《她在丛中笑》、《大爆炸》、《大森林 里的回声》、《解冻》等。2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选入《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 有的被译成日文、朝鲜文、世界语出版,有的被改编成电影,影响颇为广泛,备受关注。 刘子成、王忠瑜、毕国昌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火的战争》,记述1987年5月6日,中国 东北北部边疆大兴安岭发生的震惊中外的森林大火。3个不同年龄的作者,不顾危险,深入 现场,克服一切困难,采录了当时的实际情景,并以最快的速度撰写成文,发表后引起人们 的关注和赞许。 方艺程创作的报告文学主要有《这个世界不再寒冷》,获“北冰洋”杯大奖。《老市长 的未了情》,获全国“金马征文”一等奖。 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还有林基、江吟的《徐大懋设想》、《满目松江夕照明——吕 其恩同志在病中》,吴学运的《他也是灵魂工程师》,陈明的《美的颂歌》,李汉平的《吐 不尽的情思》,钱英球的《红色园艺家胡连海》,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