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五章 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 农机服务站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始于80年代初。1982年,王岗农机管理站职工筹资购买1台汽车,从 事运输服务。1983年,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精神,市郊全部建起了农机管理服务站,属事业单 位,受各区农机科业务指导和乡(镇)领导。在承担本地区农机管理任务的同时,开展农机 业务服务。1984年,农机管理服务站由抓管理为主转向抓服务为主,向企业经济实体发展。 全市有35个农机站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开展供油、供件、修理、培训、代耕、包耕、加工 等多种有偿服务。阿城县19个农机站,转变经营服务方式后盈利15万元。王岗乡农机站, 1982—1984年18名职工入股集资2万多元,购买汽车4台,合资办运输队,盈利9.3万元,职工 每股分红1000余元,还扩大了供油、新技术推广服务,机站面貌有较大改观。榆树乡为全乡 机械整地2.7万亩,机械播种0.8万亩,起垄中耕2万亩,机铺膜0.13万亩,机收获0.2万 亩,对部分种地困难农户无偿服务,实现代耕盈利0.4万元,代运输盈利3.1万元。呼兰县 双井乡农机站为大型农机具空白村包耕服务。1985年,全市农机管理服务站达52个,占乡 (镇)总数的84%,实现利润65万元。举办农机站长经营管理培训班,制定服务站建设计划, 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服务项目进一步增加,机站开展服务供油的48个,占92.3%;供件42 个,占80.8%;农机修理37个,占71.2%;运输18个,占34.6%;代耕7个,占13.5%。 机站维修和新建油库5个,安装自动计量加油装置6个。榆树乡农机管理服务站拥有链轨拖拉 机5台、轮式拖拉机1台、小四轮1台、载重汽车3辆,自走联合收割机1台及全套田间作业农 具,机耕作业量占全乡的61.5%。 1986年,结合解决“菜篮子”问题,加强了郊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专项投资88万 元,对郊区22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实行逐步改造。乡(镇)农机站建供油库7个,6个 农机站安装了自动计量加油器。市郊有12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回收或新购大型拖拉机 28台,开展代耕服务,解决了大型农业机械空白村和“无机户”问题。王岗镇为加强农机管 理,搞好服务,自筹资金6万元搞农具配套,建农具停放场3000平方米。跃进乡投资4万元增 添农机具,支持农机站搞代耕服务。1986—1987年,市郊16个乡(镇)农机站为32个无大型 农机村代耕服务,进行耕地、播种、铺膜等项作业。市农机处筹集资金51万元,回收大中型 拖拉机38台及配套农具,由农机站经营,为农民代耕服务;改建东风农机管理服务站和部分 农机站的供油点。1988年,市郊有18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开展代耕服务,占机站总数 75%。红旗和群力农机站分别引进东德-100和捷克7211大马力轮式拖拉机投入田间作业。 太平庄、幸福等农机站在代耕服务中实行承包经营“五定两包”(即定折旧、定大修提存、 定工资、定管理、定利润,包油料费、包日常维修费)。各机站农机代耕作业签定承包合同, 建立奖惩实施细则,并实行农副兼营,以副养机,从事渔业、推土筑路等多种服务。 1990年,全市有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62个、农机供油点52个、配件供应点42个、农 机修配点48个、农机代耕代运点22个、多种经营点11个。已形成以乡(镇)为中心,以村为 基础,以“五统一”(统一调配机车作业,统一供应油料,统一安排作业,统一作业标准, 统一收缴机耕费)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多形式、纵横联系的农机管理服务网络。全市有30 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开展代耕服务,代耕能力达40万标亩。道里区榆树乡农机站开展 种植业和养殖业试点,种植玉米、大豆和水稻107亩,开垦渔池92亩,开始由管理服务向管 理服务生产型转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