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土地制度与农村经济体制 第三章 国营农牧渔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国营渔场 一、哈尔滨市长岭湖渔场 哈尔滨市长岭湖渔场位于道里区新发乡,系全民所有制县团级单位,是全市最大的渔场。 哈尔滨市长岭湖渔场原是1958年新发人民公社建的人工湖,湖宽0.5公里,长6公里, 由市财政拨款27万元收买。1976—1977年组织七、八百名机关干部和插队知识青年,奋战两 个冬春,建起1900亩渔塘,年产鲜鱼5万公斤。1982—1985年又在湖中建起一道坝,一湖变 两湖,养渔池面积达2000亩,年产鲜鱼27.5万公斤。1986—1990年采用颗粒饲料和高密度 养殖方法,年产鲜鱼45万公斤。 1987年开始利用长岭湖依山傍水,水面宽阔,风景优美的自然资源,增加旅游、垂钓、 饮食服务项目,1987—1990年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被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五大风景区 之一。 1990年,哈尔滨市长岭湖渔场有固定资产244万元,流动资金47.9万元,完成产值263 万元。有职工124人,其中科技人员17人。 二、哈尔滨市金山堡渔种场 哈尔滨市金山堡渔种场建于1960年,位于道里区城乡路3.5公里处,是全市唯一的取地 下水养鱼场,系全民所有制单位。 1978年开始在原经济承包的基础上,实行定额分成法,取消工资。将306亩渔池改造100 亩,维修206亩,安装注水管道和120千瓦的小型发电机。配套30台增氧机、2台颗粒饵料机、 20台自动投料机,实行机械化生产。与此同时,场长带领工人代表学习外地经验,结合自身 实际,总结出"池深、水足、旱苗、适密、混养、细饵、高肥、拉练、四勤、冬管"20字养 鱼法,获得较好经济效益。1983-1988年,亩产鱼各年分别为238.7公斤、281.7公斤、 317.5公斤、325.5公斤、350.3公斤、419.5公斤,被哈尔滨市、黑龙江省评为先进单位。 1990年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场长陶志勇当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战线劳动模范。 1990年,哈尔滨金山堡渔种场占地面积375亩,养鱼水面306亩。有职工75人,其中科技 人员25人,固定资产1300万元。当年完成产值60万元。 三、哈尔滨市西郊渔场 哈尔滨市西郊渔场建于1975年,位于道里区干校街83号,系全民所有制县团级单位。当 时,市政府领导亲自指挥,组织大批机关干部和插队青年,采取大会战的方法,在3个自然 泡沼地上,边建设,边投产,逐步提高建设规模和档次。1979年,哈尔滨市西郊渔场开始实 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职工的生产热情,各项经济指标同步增长。至1990年,建成渔池 1910亩(越冬池230亩),其中成鱼池1587亩、鱼种池323亩。年产商品鱼311吨,鱼种60吨。 1990年,哈尔滨市西郊渔场占地面积5332亩,有职工139人,其中科技人员37人。固定 资产258.5万元,流动资金41万元。在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建起饵料工厂,年产颗粒混合 饵料700吨。豆油厂年产豆油300吨。 四、哈尔滨市鱼苗繁育试验场 哈尔滨市鱼苗繁育试验场建于1971年,位于动力区安通街副1号,是全民所有制事业单 位。与哈尔滨热电厂毗邻,利用其水塔余热温流水繁育大规格鱼种,解决长期南苗北运、成 本高、成活率低、运输困难的问题。 1973-1982年平均年产鱼苗2-3万尾,最多年产达6.6万尾。期间,鲤鱼冬繁试验研究 获得成功,受到国家科委奖励。成果投产后,鱼苗产量连年递增。1983-1985年,鱼苗产量 分别为7.7万尾、1.03亿尾、1.15亿尾。 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鱼苗产量,1985年开始扩建,在原有4.5亩亲鱼池的基础上,新 建亲鱼池9亩,年产量达4亿尾。 1990年,哈尔滨市鱼苗繁育试验场占地面积703亩,有职工41人,固定资产437万元,年 创总产值33万元。 五、哈尔滨水产良种场 哈尔滨水产良种场建于1982年,位于太平区民主乡,是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建立的水产 良种场,系全民所有制国营单位,有鱼池面积380亩。1984年投产后,鲤鱼产量占60%,鲢 鱼30%,草鱼10%。鲤鱼是用黑龙江鲁鱼与南方兴国鲤鱼杂交培殖的新鱼种,生长快且耐寒, 平均亩产150-200公斤。1986年开始颗粒饵料驯化养鱼法试点,59亩鱼池平均亩产548公斤。 1989年被哈尔滨市科委列入《颗粒饵料驯化养鱼》优秀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水产总公司召开 现场会,推广其经验。 1990年,哈尔滨水产良种场占地面积800亩,建筑面积1058平方米,有固定资产100万元, 流动资金20万元,完成产值60万元,上缴利税13万元。有职工27人,其中科技人员7人。 显示原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