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粮食与经济作物 第一章 作 物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玉 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种植面积40多万亩,亩产25公斤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米成为哈尔滨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不断提高。1949年,全市 玉米播种面积133.12万亩,平均亩产88公斤。1959年因增加大豆、小麦面积,播种面积减 少为53.44万亩,平均亩产139公斤。1969年播种103.16万亩,平均亩产153公斤。1979年 播种130.42万亩,平均亩产315公斤。1989年播种168.2万亩,平均亩产273公斤。1990年 播种197.2万亩,平均亩产412公斤,比1949年提高3.7倍。1988年,阿城市永源镇红军村 农民秦荣种玉米15亩,创亩产1005.5公斤高产纪录,被评为哈尔滨市玉米高产大王。 二、水 稻 1929年,朝鲜族农民在阿城县的天理、二层甸子、海沟、达子营等村,压柳条坝堵沟水, 搞自流灌区,种植水稻1.326万亩。哈尔滨沦陷后,“日本开拓团”先后在马鞍山、杨林子、 小岳沟、舍利等处,用柳条、石头修栏河坝,引水种水稻。1942年,水稻面积发展到63750 亩,平均亩产150公斤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1949年水稻种植面积4.62万亩,平均亩产165公斤;1959年10 .48万亩,平均亩产162公斤;1969年10.62万亩,平均亩产149公斤;1979年12.42万亩, 平均亩产274公斤;1989年33.7亩,平均亩产226公斤;1990年42.5万亩,平均亩产364公 斤,比1949年增长1.2倍。1988年,阿城市阿什河镇建设村农民金胜种植18亩水稻,创亩产 673公斤的高产纪录,被评为哈尔滨市水稻高产大王。 三、小 麦 清末民初,哈尔滨小麦种植已经普及,但面积较少,只有5万亩。东北沦陷后,由于进 口面粉价格低廉,加之小麦锈病严重,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34年下降到3万亩左右, 平均亩产不足30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小麦生产发展很快。1949年小麦播种面积22.93万亩, 平均亩产35公斤;1959年31.88万亩,平均亩产68公斤;1969年52.05万亩,平均亩产114 公斤;1979年30.86万亩,平均亩产102公斤;1989年5.9万亩,平均亩产102公斤;1990年 6.03万亩,平均亩产120公斤,比1949年提高2.43倍。郊区国营农场小麦亩产达到250公斤 左右。 四、大 豆 1934年大豆种植面积70万亩,1942年种植41万亩,亩产60公斤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豆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出口创汇产品。1949 年大豆种植面积102.08万亩,平均亩产69公斤;1959年101.6万亩,平均亩产99公斤;196 9年76.96万亩,平均亩产77公斤;1979年62.79万亩,平均亩产88公斤;1989年80.8万亩, 平均亩产73公斤;1990年72.03万亩,平均亩产123公斤,比1949年增长78%。1988年,呼 兰县方台乡大方村农民李文义种17.5亩大豆,创亩产337.1公斤高产纪录,被评为哈尔滨 市大豆高产大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