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粮食与经济作物 第二章 作物栽培 第二节 水 田 水田主要是水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尔滨水稻栽培方式主要为水稻连作几年后 进行休闲,即稻—稻—稻—休闲。这种方式可以达到灭草的目的。每年春耕春种,翻地方式 主要为人工锹翻或牛犁仗翻,耕翻深度为15厘米左右(一锹深)。人工漫撒,亩用籽17—20 公斤。人工拔草,不施肥或少施肥。出苗后,建立深水层,根据亩龄大小,植株高低,水深 5—15厘米,实行串灌,主要是深水灭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田栽培方法采用机械条播、机械埯播,部分稻田以农家有机 肥作底肥,春施肥、春整地。1966年,全市推广水稻育苗、水插秧栽培技术,亩产量提高40 —50%。70年代,水稻开始实行水旱轮作制,普遍使用化肥进行追肥,亩施化肥10公斤左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技术普遍推广。化学除草剂的使 用,使水稻的生产实现连作。1981—1982年,方正县在日本水稻专家藤原长作的指导下,经 过试验示范,水稻旱育稀植取得成功,1983年开始在全市推广。播种规格采用9×4寸,每穴 3—4株,每平方米70—100株。每亩用种减少2.35公斤,比水育苗省种7公斤,比直播田省 17.5公斤;比直播田和密植田节水30—40%;比密植节省育苗面积50%;节省育苗用膜;早 熟、高产。亩施化肥15公斤,主要为尿素,插秧反青后,追孽肥,追穗肥。化肥施用由单一 的氨肥发展到氮磷钾复合肥,比例为1∶0.5∶0.4。至1987年,全市30.14万亩水稻田, 除少部分直播外,全部采用了旱育稀植新技术。 1989年,全市开展推广水稻秋翻秋整地活动,以保证早放水、早插秧,延长水稻生长期。 1990年又开始水稻超稀植生产,栽植密度9×6寸,每穴1—2株,亩产达550公斤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