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畜 牧 第二章 畜禽品种 第一节 家 畜 中东铁路修筑前,哈尔滨基本上饲养本地畜种,如蒙古马、本地黄牛、东北民猪(大民 猪、小民猪、荷包猪)。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铁路员工带进少部分畜种。俄国十月革 命后,逃往哈尔滨的俄国人也带来一些家畜,如黄白花奶牛、奥尔洛夫马、约克夏猪等。流 入东北奶牛与当地黄牛杂交,逐渐形成了三河牛(或称滨州牛)亲本的基础。哈尔滨沦陷后, 日本侵略者带来了国外品种杂交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家畜繁育改良工作。1950年,农业部公布《马匹人工 授精暂行实施程序》,1951年政务院《关于1951年农林生产的规定》中提出:“保护牲畜喂 养者的利益,奖励繁殖牲畜,提高经营种畜户的社会地位,并予以扶持”。同年8月,松江 省在哈尔滨召开第一届人工驹比赛会。1953年推广了马种改良直肠触摸技术,使受胎率逐步 提高。1956年,哈尔滨建立了市种猪示范场,为市内外提供良种猪。 根据《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发展畜牧业、保护和繁育耕畜”的规定, 1957年7月15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劁善刂母猪和淘汰家禽的几项规定》。 为贯彻国家和省的规定,全市在生猪生产中见母就留,创造条件增加生猪数量。 三年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畜牧业生产波动很大,家畜的繁育改良受阻, 进度减慢。 70年代末,新育成的“哈尔滨白猪”通过国家鉴定。80年代,家畜繁育改良进展加快。 1980年农业部颁布《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市冷冻精液人工授精 推广面达90%以上,奶牛年产奶平均在4.5吨以上。种猪场已扩大到5个,即市种猪示范场、 靠河寨畜牧场、新发种猪场、呼兰县金山种猪场和许卜种猪场,以哈白猪为基础,引进了兰 德瑞斯、苏白、法白、杜洛克、约克夏。1985年,国家农业部下达《瘦肉型商品猪繁育饲养 技术》科研课题,由高级畜牧师唐伯陵牵头主持。在呼兰县建立1处优良种猪精液供应中心、 2个扩繁场、5个繁育基地,严格挑选种猪,严格饲养管理技术和操作规程。5年为全县提供 种公猪350头,优良种母猪3000多头,商品猪的瘦肉率达到53.6%,瘦肉型猪占出栏猪95% 左右。呼兰县已被国家验收认可为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松花江良种奶牛场以中国黑白花奶 牛为主体,1986年从西德引进360头黑白花奶牛,成为良种奶牛的核心群。 奶牛 哈尔滨市养奶牛的历史只有百余年,长期饲养的品种是滨州牛和来自俄国、日本 的乳用或兼用型黑白花牛。解放后,购进一些黑白花奶牛,具有生产性能高、体质结实、外 貌结构匀称、适应性强、利用年限长、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六、七十年代,北方15省市组 成北方地区黑白花奶牛育种协作组,由松花江奶牛场高级畜牧师张树清主持,在原滨州牛群 中培育出新品种——中国北方黑白花奶牛,成为全市饲养的主要品种。平均年产奶量由原来 3吨提到4吨以上,此科研成果198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1年,哈尔滨市科委下达《奶牛高产群的培育》科研课题,由张树清主持,开始对松 花江奶牛场的牛群实施三项科技改造。一是在育种方面,建立牛籍谱系档案,有计划的选育、 引入优良种公牛精液,采用自繁为主的繁育方式;二是管理方面,规定科学饲养程序,合理 搭配日粮,增大青贮料给量;三是制定合理的防疫灭病程序。经三年努力,成母牛群600头, 平均单产由4.5吨提高到6吨,受胎率100%,犊牛成活率98%。本课题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 奖。 黄牛 哈尔滨解放前,主要养黄牛,以蒙古黄牛为主,还养延边黄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饲养的本地黄牛适应性强,耐粗饲,具有一定抗病力,有役、 乳、肉多方面用途。60年代,改良黄牛纳入日程。用奶牛改良黄牛,逐步把黄牛改为奶用。 80年代,黄牛改良的方向转为肉用型。1990年,黄牛改良普及率达到30%左右。 乳肉兼用型牛 有短角牛和西门答尔牛等。短角牛原产英国,60年代引进。西门答尔牛 原产瑞士,60—70年代陆续引进。 肉用型牛 夏洛克1974年从法国引进,是法国古老的牛种之一,也是法国最早的肉用牛。 生后400天体重可达500—550公斤,日增重1.15—1.45公斤。利木赞原产法国,属于肉牛 中的较大型牛,1974年从法国引进做种用,共34头。12—14个月龄可达450—500公斤,平均 日增重1.2公斤。海福特产于英国,是小型早熟的肉用牛,周岁体重400公斤,1963年引进 公、母牛26头。 东北民猪 是一个古老品种,分大(大民猪)、中(二民猪)、小(荷包猪)3个类型。 特点是母猪产仔率高(12—16头),10个月体重可达130公斤,日增重500克,适应性强,是 解放前后饲养的品种,逐渐被改良猪所替代。 哈尔滨白猪 解放后,哈尔滨利用约克夏同本地猪杂交,并用引进苏白猪进行级进杂交 自群选育而成,1978年通过国家鉴定,产仔1窝11—12头,8个月育肥体重120公斤,日增重 580克,瘦肉率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在全市饲养较多。 黑花猪 属早熟瘦肉型猪,瘦肉率58%以上,在市辖县饲养较多。兰德瑞斯为瘦肉型猪, 丹麦育成,瘦肉率达58%以上,生后6月龄达93公斤,60年代引进,利用它培育当地瘦肉型 猪,1990年在全市大面积饲养,已适应当地条件。 苏联大白猪 120公斤重肥猪的胴体瘦肉率59.2%。哈尔滨市50年代引进,现在利用它 培育瘦肉型猪。 杜洛克 美国育成,70年代引进,瘦肉率高,是用以培育瘦肉型猪的优良品种。 黑龙江奶羊 适应性强,产奶量高,经选育杂交而成的地方良种,平均年产奶量500公 斤以上,最高的达1100公斤。 土根堡奶羊 产于瑞士,利用它与地方山羊杂交改良培育的品种,已有80多年历史,如 黑龙江的花脸褐羊,在哈尔滨市郊及辖县均有饲养。特点是在同样饲养条件下,比白羊好养, 抗寒耐热,平均日产奶4公斤,最高日产6.25公斤,产奶期达9个月。 肉毛兼用细毛羊 苏联育成,适应性强,耐粗饲。毛色全身雪白,头部色黑或褐,毛粗。 细毛羊 哈尔滨辖区饲养较早的是美利奴羊和考力奴羊,六、七十年代引进,1990年饲 养面较大。 马 哈尔滨市辖区主要养蒙古马。19世纪初,由俄国引进奥尔洛夫马,50年代初由苏联 引进顿河马、苏高血种马,还有阿尔登、卡巴金、苏重等品种。与本地马杂交产生若干亚 型,如伊犁马、海拉尔马、三贝子马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