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砖 瓦 第一章 砖瓦原料 第一节 粘土与砂 制造砖瓦的传统原料是粘土与砂。 早期,焙烧砖瓦多用含有一定量砂的粘土。这种含砂的粘土或取于沟壑,或取于河床。 俄国考古学家B·B·包诺索夫在《哈尔滨附近史前人类的遗迹》中有过记述:“在顾乡屯镇 中心,有一条温泉河。它是松花江的一条小支流。实际上,是由于流水长年冲刷而形成的大 沟,沟底为淤泥层。当地农民挖沟里的土烧砖。” 从哈尔滨窑业兴起至哈尔滨解放前,砖瓦窑(厂)没有化验设备。对焙烧砖瓦的粘土选 用,只凭借经验或试烧成砖以后的“成色”而定。哈尔滨解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砖 瓦厂开始设有专门的化验设备与人员,对采用的粘土进行化验。 粘土的质量影响砖瓦成品的质量。焙烧砖瓦的标准粘土的化学成分一般要求是:在粘土 中,二氧化硅占70%,三氧化二铝占10—20%;而三氧化二铁不能超过10%,氧化钙不能大 于10%;粘土的塑性指数为9—13,不能低于7。 粘土掺和烧制砖瓦时,砂在粘土中起着“骨架”作用,它增强了粘土的粘结性。在粘土 中,砂量不宜过多。在红砖原料配比中,粘土为65—70%,砂为30—35%;在粘土红瓦原料 配比中,粘土占75—80%,砂为20—25%。 哈尔滨有得天独厚的粘土资源,以荒山最为丰富。荒山,又名荒山咀子,矿区属哈尔滨 市太平区东风乡管辖,地理座标为东经126°46′,北纬45°17′。 1932年,日本大财团“小野水泥株式会社”在哈尔滨开办“洋灰厂”,曾派调查课长北 株忽吉一行2人到荒山进行实地考察。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后,荒山成为“洋灰厂” 的原料基地。 1953年秋,市政府投资400万元,在荒山脚下(南侧)修建窑厂。在建窑前,组织富有 经验和技术的老工人,对荒山南侧进行了勘察。当时评估粘土储量4亿立方米,系粉砂质粘 土,可供哈市制砖业采用。1980年5月,按国家建材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快非金属 矿山调整步伐”的指示,黑龙江省非金属地质公司第一地质队对荒山矿区南段进行了扩充勘 探。在《勘察报告》中,有如下记述: 荒山矿床为第4系上更新统河流冲积成粉砂质粘土矿,赋存于上更新统上段层位中。它 有两个矿层,底部粉砂质粘土为1号矿层,上部土壤化粉砂质粘土为2号矿层。两个矿层呈渐 变过渡关系。两个矿层均长1174.34—1200米,平均宽443米,厚34.25—38.16米。矿土 化学成份平均含量为:二氧化硅(Sio2)为65.79—66.95%,三氧化二铝(aL2O3)为15.04 —15.80%,氧化钙(Cao)为1.20—1.36%,氧化镁(mgo)为1.35—1.98%,二钾氧 化(K2O)+二钠氧化(na2O)为4.86—4.90%,一些有害的杂质含量甚微,粘土塑性平 均指数为10—13,储量达9亿立方米。按80年代末期红砖生产能力,可供市第一、第三、第 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制砖厂使用300—400年。但在发展制 砖业的同时,市第二制砖厂、瓦厂,哈尔滨市房地局制砖厂以及阿城、呼兰等地的乡镇砖瓦 厂由于砂质粘土困乏,他们或从农村买土,或就地掘田取土,出现了掘地毁田现象并日益严 重。据有关统计资料,50年代哈尔滨焙烧砖瓦每年毁田约400亩,其中耕地约占200亩。为了 节土保田、造福后代,60年代起,许多砖瓦制造企业开始利用工业的废料或生活中废物替代 部分粘土作焙烧砖瓦的原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