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砖 瓦 第二章 砖瓦工艺 第二节 干 燥 砖瓦成型后,需要干燥。早期,干燥方法是把水坯放在撒满细砂的场地上进行露天晾晒, 后改为用坯棚风干。这种利用自然通风干燥的砖坯,俗称“自然砖”(意为自然通风干燥的 砖坯)。 坯棚自然干燥操作规则要求:1.水坯运输时要避免水坯体面被风吹裂影响产品质量, 制成的水坯必须有足够均匀的顶面砂子;2.水坯上架后要及时遮上防护器材,并及时放下 干燥棚床袋,以防水坯风裂,架头要保持良好的封闭性。入架后的水坯最少保持34小时才可 倒第一遍架;3.倒架要按上倒下、下倒上、外倒里、里倒外顺序。水坯干燥后水份达到6— 8%才可拉出装窑。 坯棚自然干燥只适应于季节性生产,哈市地处北方,冬季漫长,在寒冷的气候下,水坯 无法自然通风干燥。每年进入10月以后,砖瓦厂只得停产。 1958年,市第一、第二制砖厂开始进行室内干燥水坯的尝试,建造一间大干燥室,在室 内搭起如同火炕一样的干燥洞,在洞上面码上水坯,用燃煤烧炕加温。水坯在炕上烘干。这 种用人工强行烘干水坯的办法,有别于自然通风干燥,俗称“人工砖”。用“火炕”干燥水 坯耗煤量大、质量差、成本高。 1963年,市第五制砖厂利用轮窑自身余热引入干燥室替代燃煤烘干水坯工艺获得成功。 利用轮窑余热干燥室烘干砖瓦水坯,可减少煤耗、降低成本。 1965年11月,人工干燥生产工艺又采用了“烘干机”。至此,人工干燥生产线进入了设 备较完备阶段。 1974年,哈市砖瓦企业又解决了坯体排潮问题,改集中排潮为分散排潮,大大节约了电 耗,降低了成品的损失率,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 80年代,利用干燥室人工干燥水坯被哈市制砖企业广泛应用。至80年代末,新型的空心 砖坯也采用了人工干燥。 显示原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