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砖 瓦 第三章 砖瓦设备 第一节 窑 一、马蹄窑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沈万宝、沈万财在今哈市太平区一带烧窑,称“沈家窑”。 “沈家窑”是哈市最早的马蹄窑。 马蹄窑,窑形像马蹄,窑体一半在地下。最早是用泥土围起来的,后来窑室改用砖砌成。 窑体外用土培成馒头形,窑底也是圆的,窑高3米左右。窑内面积约30平方米。窑门狭窄而 低矮。窑室内是码砖瓦干坯的窑炕。窑顶呈拱形,一侧有通烟的烟道。窑内有烧窑的火灶。 最早的时候,马蹄窑以柴草、秫秸、枝条、木为燃料,30年代后改用煤炭。 马蹄窑属间歇性窑。一窑砖瓦烧成成品出窑后,再重新装窑,重新点火。砖瓦坯在窑室 内焙烧3昼夜为一窑。每窑烧青砖1000—2000块。从取土制坯到烧成成品出窑,需用时12— 15天。 马蹄窑十分落后,在焙烧过程中,余热不能合理利用,燃料消耗高,生产效率低。清末 民国初,马蹄窑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串窑、方框窑。 二、串 窑 串窑,是马蹄窑的发展。串窑就是把若干个马蹄窑串联起来窑窑相通。码窑时用生坯或 纸把相通的坯道隔开,隔作一个个单独的假室。窑有火灶与通烟的烟道(烟囱)。 焙烧时,码好的砖坯不动,火沿着窑轴伸展,由一端移到另一端,焙烧部位随着火位变 移。一连串的窑室全部烧过后,焙烧停止。焙烧停火后浇水,成青砖。 30年代,哈市顾乡屯一带最大的串窑均在15门以上。大型的串窑为两部火。第一部烧到 10门时,再点第二部火。每个窑洞可烧1.8万块砖,焙烧周期为34—38小时。 三、方框窑 20年代初,在串窑出现不久,一种方形窑传入哈尔滨。根据窑体的形状,人们称它为 “方框窑”,或简称为“方窑”。窑中相对两侧设火灶、或烟囱。砖坯蒜瓣式交叉码,坯横 竖交接。中间留有排气孔,通烟、通风。方框窑属间歇窑,一窑可焙烧砖7000块以上。进入 40年代后,方框窑逐渐消失。代之兴起的是“机器窑”。 四、轮 窑 20年代末30年代初,哈尔滨出现一种非间歇性的窑。当时的人把这种非间歇轮番生产砖 瓦的窑,叫作“机器窑”。 1931年《中东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上,有一篇署名醒华的《哈尔滨市砖窑之最近状 况》文章记载:“年来哈埠建筑工程日多,砖瓦之需要亦日广,故经营窑业者,先后继起, 栉比林立,大有蒸蒸日上之势。查其设立之地址,几全数在本埠附近之顾乡屯与河家沟。” 文中所提到的不同于“旧式窑”(马蹄窑、串窑、方框窑)的“机器窑”,即是当今的 轮窑。1937年日本人石井开办的轮窑,当时也称作“机器窑”。 日伪时期日本人设计的轮窑,为日式轮窑。1952年在哈市荒山一带建起的轮窑,有的是 由原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这类窑称为苏式轮窑。 轮窑,又称作“环窑”。窑体结构为内部联通的环形隧道。环形隧道外设有若干个拱形 门,是装窑、出窑的进出门。高大的排烟烟囱高高地竖立在隧道当中的空地处。环形隧道顶 部设有投入燃料的小孔。投放燃料时,火工要爬上隧道顶上,从上边小孔处投注煤粉。 装窑,按门的顺序装。每一门为一个焙烧单位,即一个假室。假室与假室之间,糊上纸 互相隔开。轮窑的门数,按窑体的大小而定。市第二制砖厂的轮窑为44门。 轮窑是一种连续烧成设备。焙烧时,生坯固定码在某一假室中。点火后,火焰沿着环形 窑洞不断向前移动,生坯经过预热、烧成等次序变为成品。头一个假室的砖先出窑,下一个 假室接续焙烧。先出窑的假室,再装入生坯。这样循环不已。 从50年代起至80年代末,哈市国营砖瓦制造企业全部使用轮窑。 五、隧道窑 1978年后,市第二砖厂在轮窑基础上改建红砖焙烧设备,至1984年建起十条洞一次码烧 小断面隧道窑,并正式投产。这是哈市砖瓦制造业的第一座隧道窑。 隧道窑,窑身像一条隧道,整个隧道分作预热带,烧成带,冷却带三个部分。水坯制成 后码在窑车上,牵引进入干燥室加气干燥。干燥后,装着生坯的窑车由传动设备传送进窑。 在窑室内,通过预热、烧成、冷却,制成成品。成品窑车由轨道牵引出窑。隧道窑的燃料, 用气体或液体,亦可用电加热。 隧道窑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生产效率高。从采土、焙烧到成品一次成功。 原需380人的工作,隧道窑只需175人,使工厂由一个仅能生产2000多万块砖的小砖窑,一下 子发展成为年产近7000万块砖的现代化企业。同时改善了劳动作业环境。 用隧道窑生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干坯的质量决定成品的质量。码好干坯的大窑车定点 进窑,在干坯内燃均衡的情况下,隧道窑内的温度温差曲线变化不大,引用大窑余热干燥砖 坯的热风温度变化也不大,这样,保证了干坯的干燥质量。 隧道窑在哈市数量不多。至1990年底,只有市第二制砖厂、市第三制砖厂的三车间与市 第一制砖厂的空心砖生产线采用隧道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