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其他建筑材料 第四章 砂石石灰 第二节 石 灰 18世纪末,位于阿城市交界镇南的天成屯,利用当地富饶的露天石灰岩矿开始生产石灰。 当时有张、李两家私人窑场,烧制石灰的燃料是枝柴,窑是用阿什河里的大块河流石干垒起 来的,烧一、二窑石灰之后,河流石表面形成的釉子将河流石粘得结结实实。窑内有二层炕, 二层炕留有漏枝柴灰用的圆孔,炕上摆装石灰石。摆装石灰石时,在靠窑门方向留有续烧枝 柴用的穹窿形空间。每窑烧两昼夜即可出灰,每窑次产石灰15吨左右。张李两家共有20余座 窑,年产石灰1500吨左右,主要销往阿城附近各县。天成屯因生产石灰改叫“天成窑”。 19世纪初,阿城交界镇北的杜家屯也开始生产石灰,设备和工艺与天成窑相近,只是窑 体小一些,每窑次产5吨多。销售运输困难,生产间断,年产石灰50—60吨。因窑主姓杜, 杜家屯改称“杜家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加紧对中国东北的掠夺,为满足在哈尔滨大兴土木建 筑的需要,驻哈市的俄国人霍尔瓦特(百姓称“白毛将军”)派其女婿王浩文(翻译)到玉 泉(二层甸子)开办石灰厂,经过两年的开采和修建,以枝柴为燃料,5日次产石灰16吨的5 座直焰窑建成投产。 日俄战争,沙俄战败。王浩文修建的石灰窑停产,被姜凤声、孙显文收买,随后建成9 座直焰窑进行生产。 1933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三站,改名“玉泉”。日军指挥官合田与玉泉商务会长栾康候合 建了一座以煤炭为燃料的石灰窑,命名为“合田大窑”,从此煤炭取代了枝柴。此后,日本 侵略者又不断扩建,建成“福昌公司”、“小西公司”。1944—1945年间,在日本帝国主义 的排挤控制下,哈尔滨民营石灰窑场倒闭。 1946年人民政府接管了玉泉一带的石灰窑场,建立玉泉石灰厂(1978年改称哈尔滨市建 筑材料厂)。当时有石灰窑8座,生产处于手工作坊状态,效率非常低。 1954年,根据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玉泉石灰厂投资66万余元,购置球磨机、破碎机等 设备,生产袋白灰,当年生产袋白灰2843吨。 1955年始,玉泉石灰厂对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陆续将8座小窑废除,先后建起6座大窑, 石灰产量明显提高。在技术改造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模范人物,其中张元发总结出“连排入炮 作业法”,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58年光荣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59年,玉泉石灰厂又进行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改造:增添推土机和翻斗自卸车,提高 劳动效率;采掘使用电爆破技术,保证了人身安全。石灰产量提高到33.04万吨。在技术改 造过程中,工人庞志才总结出“井田装窑法”,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了1959年在 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盛会。1962年袋白灰停产。1967年玉泉石灰厂主导产品变为水泥,石灰 产量下降。 1968年阿城交界采石厂兴建一座固体窑,占地面积2.75万平方米,房屋面积1254平方 米,年产石灰1万多吨。1970年哈尔滨铁路分局建材厂成立,占地10.55万平方米,房屋4260 平方米,年产石灰2000吨。至1976年,石灰生产企业共有4个。 1978年市建筑工业加工厂建成一座40米高石灰立窑。日产石灰80吨,供应加气混凝土生 产。 1980年哈市石灰业工业总产值198万元,职工826人,产品销售收入176万元,税金7万元, 利税总额4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72万元,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07万元, 企业4个,占地面积14.17万平方米,房屋面积7112平方米,石灰窑5座。 1982年阿城蜚克图兴建了一座白灰厂,占地1.42万平方米,房屋面积166平方米,固体 窑1座,年产石灰2000吨。1985年哈铁玉泉采石场劳动服务公司白灰厂在玉泉镇矿山街建立, 企业占地1.15万平方米,房屋780平方米,1座固体窑,年产石灰5000吨。 1985年哈市石灰业有6个,企业占地面积16.74万平方米,房屋8558平方米,生产用房 3986平方米,工业总产值304万元,职工878人,产品销售收入349万元,税金15.5万元,利 税总额4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0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53万元,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60万元, 石灰产量74992吨,袋白灰18578吨。 1987年,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厂进行技术改造,把11米高的窑体加高1.5米,安装了装窑 用的布料器,节约了用煤,改善了工人作业条件,石灰产量略有提高。1988年随着乡镇企业 的发展,阿城交界镇天成窑附近建1座白灰厂,生产石灰和袋白灰,年产2.7万吨。1990年 哈市石灰生产企业有7个,石灰产量77544吨,其中袋白灰22121吨,共有职工1155人,石灰 窑8座,磨机6台,生产能力12万吨。 显示原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