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建筑工程 第二章 住宅建筑 第二节 单层住宅 一、中东铁路职工住宅 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为俄罗斯式农舍建筑。南岗区巴山街、宣信街的俄式住宅建 筑,采用标准设计,砖木结构,少数为毛石外墙、红瓦、单层,木屋架,坡屋顶,“别列大” 砖炉采暖,将其设在几个房间的角上,供几个房间或上下两层取暖,烧一天火可连续保温两 三天。北方气候寒冷,入口处有门斗,外墙多为板夹泥,中间是锯沫子,保暖性能好。两户 设一玻璃凉亭,夏季用于纳凉,冬季储存食物。设计手法巧妙,平面布置灵活,立面造型别 致,不同形式的山花屋盖,各式各样的门窗,甚至多种多样烟囱,住宅造型各异。 中东铁路职工住宅,还以住屋为中心,四周为绿地,用矮花棚栏围成一个院落,成为哈 尔滨早期独特住宅建筑特点。 二、三十六棚工人住宅 该工程为36个简陋低矮的“人”字形木结构窝棚,建于1903年秋。位于铁路工厂东北角。 前后六排,每排六个,得名“三十六棚”。每栋窝棚建筑面积最大的六七十平方米,最小的 三四十平方米,两端开门,做饭的锅台在棚的一端角落里,沿地面有一通长的矮墙式烟道, 既是冬季室内取暖设备,又兼做工人休息用的坐凳。盛夏雨淋日晒如蒸笼,隆冬北风呼啸似 冰窖。无厕所和下水道。遍地赃水、垃圾、粪便,夏天污水横溢,卫生条件极差。 50年代初期,“三十六棚”地区有1260户,4600余人,房屋面积23244平方米。其中, 泥草房占90.3%,砖房占1.7%,木房占8%,大多数归个人所有。1978年,国家和地方政 府对“三十六棚”进行改造,第一期工程投资1027万元,新建住宅39200平方米,1984年竣 工,有644户迁进新居。 1982年第二期工程开始建设,1988年竣工住宅20900平方米,投资800万元,安置居民43 3户。1985年第三期工程开始,1988年完成全部改造任务,这里的居民全部搬入新区。改造 后的“三十六棚”住宅,采用行列和自由混合式布局,每个街坊的墙面质感、色彩及装饰都 保持一定的特色。中部住宅5—6层,东部7层,框架轻板结构,西部7—9层。该小区全部集 中供热,设施齐全。 三、中西合璧式住宅 该建筑是哈尔滨近代一种普通的建筑现象和颇为时髦的建筑思潮,大多存在于非正统建 筑——民俗建筑之中。由民间工匠自行设计和施工,强烈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夹杂东西方 文化特色的建筑心态。 这种建筑傅家甸(今道外)较多。自发性发展,建筑分布十分自由。地灵街中式建筑, 荟芳里临街为店铺,后面围成大小不等的院子,除普通的四合院外,还有双面、三面围合的 院子。形式不拘于古老的中国式建筑布局,有多进院式,穿套式和天井式等,形成许多丰富 多彩而独特的大院空间。这些大院式建筑采用多带有很明显的“横三段”“竖五段”式构图 的痕迹,同时,渗入中国传统的象征吉祥的装饰图案(蝙蝠象征“福”,鹿象征“禄”,鱼 象征“连年有余”),或某些吉祥如意的典故和“松鹤延年”、“丹凤朝阳”等俗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