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管理 第七章 机械设备管理 第一节 机械装备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尔滨市建筑施工主要是手工作业。少量施工机械为日、俄营 造商自行管理,中国营造商靠各类包工头临时招募工人,用挑抬扛等办法组织施工,没有施 工机械。 1951-1952年,哈尔滨市建设局工程处与哈尔滨市第一、第二建筑公司等建筑施工企业, 仅有各类机械设备1851台,大量混凝土和砂浆调制仍以人工搅拌为主。 1953年,哈尔滨市建筑施工队伍迅猛发展,除地方建筑队伍外,隶属中央的建工部工业 建筑公司,重工业部有色局一公司、金属结构公司、一机部电工局工程公司与隶属东北行政 委员会和松江省的建筑施工企业均聚集于哈尔滨,其技术装备力量比较雄厚。1955年在哈的 施工企业共13家,45000余人,机械设备总台数由1953年的2381台增加到2695台,建筑材料 与构件运输,由人力、畜力改为汽车运输,现场混凝土搅拌由人力改变为机械搅拌,垂直运 输和吊装基本使用卷扬机,履带式起重机和塔式起重机。一些大型土石方工程使用推土机、 挖掘机、混凝土梁、板、柱和木门窗,开始由预制厂和加工厂机械化生产。东三公司成立机 运处,市属企业组建动力站,全部满足本企业的建筑材料的运输与构件安装。 1958年"大跃进",所有建筑工地现场施工在消灭挑抬扛的口号下,水平运输普遍实现车 子化,垂直运输普遍采用卷扬机提升,机械设备总台数增加到3314台,机械设备总功率由19 52年的23322千瓦增加到41272千瓦,人均技术装备率达到558.3元。 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及其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哈尔滨市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 备多处于闲置状态,有些因管理不善而遭到损失和破坏,总台数有所下降,直至1974年才又 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 1975年,建筑业的施工机械设备迅猛发展,至1979年,机械设备总台数达到10333台。 市建二公司、南建一公司等企业出现80吨米高塔。1985年,机械设备总台数达到22479台。 1990年达到38947台,机械设备原值5.5亿元,净值3.8亿元,总功率604649千瓦,技术装备 率达到人均1848元,动力装备率达到人均3.3千瓦。 显示原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