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教育行政管理 第二章 队伍建设 第二节 文化培训 1949年10月,东北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提高中等教育工作的决定》,根据“决定” 精神,1950年4月成立了哈尔滨市中学教师文化夜校,提高在职中学教师文化水平。8月,成 立教师业余中级师范学校,提高在职小学教师文化水平。 1951年初,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中学教师文化夜校改名为“哈尔滨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 小学的业余中级师范改称为“哈尔滨市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开办 了一年制的“专科预备班”,1953年秋季开始办各学科三年制的专科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 于1952年办了“一年半制”的中师班。1953年面对郊区农村小学教师开展中师函授教育, 1955年招收“文史班”、“理科班”和“自然课班”的函授学员。 1958年5月,哈尔滨市教育局将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和市教育局教 学研究室合并,成立哈尔滨市教师进修学院。学院设中学教师进修部、小学教师进修部和教 学研究部。研究部下设中学教研室、小学教研室和工农教研室。当年,市教育局确定在职教 师文化提高的方针是“系统提高、缺啥补啥”。在系统提高方面,中、小学教师进修部继续 执行原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和小学教师进修学校的方针和计划。1959年8月,根据各区教育局 扩大对小学教师培训名额的要求,市教育局撤销了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小学教师进修部,将小 学教师进修任务下放到各区。1963年2月,小学教师进修任务又从各区收回教师进修学院, 恢复了小学教师进修部。1963年以后,举办了中、小学各科教材研究班,还利用寒暑假举办 了各种短期教材学习班。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教师进修工作中断。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但由于多年极“左”路线的影响,长时间脱离教学工 作,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大幅度降低。1977年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程度普查的 结果是:高中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程度的只占28%,专科程度占22%,高中文化程度的高达 44%左右。初中教师大专程度占13%,高中程度占75%,还有6%不够初中程度。小学教师 中师以上程度29%,初中程度64%,不足初中程度的10%。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市教育局决 定提高中学教师的文化水平以教师进修学院为主,小学教师交由各区解决。1976年11月— 1977年末,中、小学教师采取短期培训和办教材学习班的应急措施,使相当一部分上课有困 难的教师解决了一些问题。1978年4月开始,中学教师进修开始招收专科班学员,小学开设了 中师班。1979年11月教师进修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市教育学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教育局根据198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1981 —1985年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进修五年规划”,加强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教育。1981 —1984年,本、专科毕业生3089人,是“文化大革命”前的4.7倍,有效地改变了教师队伍 文化程度低下的状况。 1984年起,市教育学院根据国家计划要求,实行“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办 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培训走向正规化。1987年底,中学教师学历培训任务接近完成,1988年 开始由学历培训向岗位培训过渡。1989年,根据国家教委在成都召开的“教育学院会议”精 神,教师培训工作重点由学历教育转移到职后教育上来。 1990年,市辖区小学教职工13751人,其中专任教师10609人,行政人员1741人,工勤人 员1145人,校办工厂(含农场)256人,代课老师32人,临时工115人。在全市10609名专任 教师中,中师与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8782人,中师与高中肄业生及初中毕业生1638人,初 师及初中肄业生以下189人。小学教师的学历与文化结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里的 最佳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