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 社会
第二章 劳动
第四节 劳动安置

    一、压缩城市人口与精减职工
    1959年,南岗区成立压缩城市人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压缩精减下放工作。
    压缩城市人口主要是动员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职工家属、有条件还乡的城市职工家属和没有职业的城市闲散人口。1961--1962年,全区共压缩城市人口69 862人,其中,来自农村的职工家属29 050人,有条件还乡的城市职工家属3l 962人,无职业城市浮闲人口8 616人。
    精减职工主要是动员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职工、干部和有条件还乡的城市职工和干部。除一部分有特殊技能的技术骨干、归侨职工和其他在政治上需要照顾人员外,一律动员精减下放。1961--1962年,全区共精减职工46 471人。压缩精减到农村的职工和家属,大部分能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但也有部分人员不安心农业生产,出现了倒流现象,至1965年全区倒流人口达1 500人。区委、区政府及时制订了倒流人口返乡的具体政策,即凡是家庭主要成员有劳动力的、有亲可投的;单身汉回原藉农村家属所在地的;有劳动能力的四类分子可下放农村监督劳动的,一律返乡,到9月末,完成了倒流人口的返乡任务,机构随之被撤销。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3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向全国城镇知识青年发出"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边疆”的号召。当年,全区组织600多名城市社会青年和闲散社会劳动力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65年初,中央召开专门会议指出"动员青年下乡是长期的方针",并制定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具体政策。至年底,全区共动员下乡知识青年520人。并由家长所在单位选定知青点,每15名青年派一名干部带队,一年以后再分派一名干部替换。
    "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口号,上山下乡遍及全国,形成高潮。1968—1977年,除按政策规定和因病留城的以外,先后有25 556名高、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除少数知青投亲靠友回老家插队外,90%以上的知青到黑龙江省宝清县的八五二、八五三国营农场落户。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后,每年都有一部分青年因招工,或家庭发生重大变化或因病而返城。1978年以后,国家调整了知识青年政策,大批青年因升学、就业而陆续返城。到1980年9月,除少数在当地安排工作,与当地人结婚外,其余大部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都已返回哈尔滨市。与此同时,天津在本区插队的590名知青,除个别与当地人结婚外也都返回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