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综合发展计划 第五章 "三五"、"四五"计划 第二节 “四五”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1972年8月,根据国家计委的要求编制了《关于“四五”计划的建议》,作为制定年度 计划的依据,各年都制定了年度计划,按年度计划执行。 “四五”计划《建议》,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备战,要求发展以钢铁为 重点的基础工业,但是恢复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和“艰苦 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同时也提出了注意解决人民生活方面的问题。《建议》提出的 主要任务,要求充分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大力发展以钢铁和化工原料为重点的基础工业,促 进机电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大力支援农业,发展农业;狠抓机电产品配套,努力发展日用 工业品生产,安排好市场供应;积极地搞好城市建设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逐步补上城市 公共设施的“短腿”,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提出的主要发展目 标:到1975年工业总产值计划达到35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平均每年增长10%。农业 粮食总产量达到8000万公斤,蔬菜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养猪25万头,产鱼200万公斤。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7.66亿元,比1970年增长13.9%。市属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计划达 到28万人,工资总额控制在2.75亿元。要求解决中、小学校舍问题,消灭三部制授课,降 低二部制授课率。市属基本建设投资为3.04亿元。 “四五”计划期间,经过1971年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特别是1972年到1973年,贯 彻周恩来总理关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把农业放到首位,调整农、轻、 重的比例关系的指示,以及邓小平副总理在1975年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后,提出整顿,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要求,对于抵制左的错误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五”计划期间 的国民经济在起伏中有一定的发展。197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35.8亿元(按1970年不变 价格),比1970年增长22.2%,比1965年增长85.6%,其中市属工业总产值完成22.3亿 元,比1970年增长39.5%。1975年列入计划的100种主要产品,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的有68 种,1975年市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70年提高6.1%,比1965年提 高40.9%。市属预算内工业的可比产品总成本和原材料消耗也有所降低。郊区农业生产, 1975年粮食收成较好,总产量比1970年增长3.6%,比1965年增长21.7%;蔬菜总产量达到 5.12亿公斤,比1970年增长32%,比1965年增长96%。畜牧业有所发展,生猪1975年末存 栏数达到14万头,比1970年增长25%,比1965年增长14.5%,家禽、养鱼、奶牛的生产也 有一定的发展。全市五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99亿元,比“三五”计划期间的投资增长1.6 倍,其中市属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79亿元,比“三五”计划期间增长1.64倍。基本建设由 于投资大量增加,安排项目多、战线长,完成情况不好。1971—1973年的交付使用率低,只 有40%左右,1974年只有50%,1975年虽然达到73.7%,但是工业部门只有36.1%。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1975年完成9.1亿元,比1970年增长35.3%,比1965年增长43.7%。此期间 用省、市自筹资金和企业留成,有计划地发展了商办工业,增加了低温库、冷库、商品库的 面积,扩大了商品储存能力。商品的供应有增有减,塑料薄膜、化学肥料、农药、手表、食 糖、鲜蛋等有所增加;卷烟、猪肉、煤炭、胶鞋、毛巾、暖水瓶、缝纫机、灯泡等商品的供 应都比上年减少。城市建设,增加了自来水的日供水能力和管道长度,用水普及率为75%, 与1970年相比没有提高。煤气的生产能力没有增加,加上利用哈尔滨锅炉厂发生炉余气在动 力区发展用户,普及率有所上升。排水设施、市区道路和电、汽车有一定发展。文化、教育、 卫生事业,继续受“文化大革命”干扰,1971年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开始招收少量 工农兵学生,中小学由于校舍不足和在校生增加,二部制授课率升高。卫生事业由于下放到 农村的医护人员陆续返城,医疗机构和一些疗养院开始恢复。文化事业的电影院从1972年开 始放映故事影片,经营稍有转机。 “三五”、“四五”两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国民经济遭受了 严重的损失和破坏。 工业生产多次起伏,发展缓慢,效益下降。工业总产值1966—1975年,只增长85.6%, 平均每年增长6.4%,比1950—1965年平均每年增长18.7%的速度低12.3个百分点。全民 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975年虽有所回升,但是仍比1966年低6.6%。1974年全 市156户地方国营企业的净利润比1966年减少50.9%,1975年亏损企业增加到45户,亏损额 达到884万元,每百元产值实现利润由1965年的13.3元下降到5.5元。 工厂搬迁和各种会战,造成严重损失。1966年8月,哈尔滨市决定建设“小而全”的后 方“战略基地”,开始将市内一些工厂搬迁到附近县、市的山区。由于工厂搬迁按照靠山、 隐蔽、分散的原则选址,这些地区缺电、缺水,耗费了大量资金,既不能正常投产,又停止 了原有企业的生产,到1972年末全市山区建设共投资3200万元,大部分是半截工程,或因水、 电、运力不配套不能生产,从1972年开始陆续迁回市区,除与当地密切相关的个别工厂留下 外,基本全部迁回。1970年,市革命委员会决定进行“以钢铁为中心”的包括钢铁、单晶硅、 机床、汽车和解决犁后喘的农业机械等6个工业大会战,不讲科学,搞人海战术,虽然投入 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有取得成果。钢铁会战投入了2.5万人;单晶硅会战不论工厂 大小,人员不分老少,技术不分高低,连制鞋工人、街道妇女、学生都大造单晶炉,搞出来 的产品不合标准;汽车会战试制了载重只有1吨、速度慢、噪音大、冒黑烟的汽车,终于被 淘汰。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市场供应紧张,社会矛盾突出。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平均工资 1975年比1965年下降5.5%,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119元,只相当1966年水平。商品供应短缺, 生活必需的铁锅、大缸、饭碗、暖水瓶、灯泡和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低档耐用 消费品的供应紧张。生肉、豆制品一直凭票,肥皂、食糖和火柴也实行凭证供应,蔬菜在紧 缺时也实行凭证供应。商业饮食服务网点由于“割资本主义尾巴”,陆续将个体网点取消, 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的网点又没有增加,到1975年全市商业服务网点只剩2209个,比1965年减 少5098个,市区居民购买商品、副食和理发、洗澡以及外地客人住店等十分不便。城市住宅 建设,由于1969年提出“准备打仗”、“不要在城市盖房子”的要求,使居民住房困难加剧, 1975年城市人口平均居住面积下降到2.28平方米,比1965年的2.6平方米还低,居民吃不 上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遭灾严重。从1967—1972年没有制定这些部门的事业 发展计划。科研部门被强行“下楼出院”,大量科技人员下放到工厂、农村接受“再教育”, 科技发展规划停止执行。中小学各年虽有招生,但只是根据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的要求由教育 部门组织安排,中等专业学校从1971年开始招收少量工农兵学员。卫生部门,在批判“卫生 医疗工作,为城市老爷服务”的思想指导下,机构没有发展,1967年和1968年还下放很多医 务人员到农村巡回医疗,除少数在农村安家落户外,1972年以后都陆续返回城市。 |
||